# 登入區塊
帳號:

密碼:

自動登入 (請勿在公用電腦上登入時選擇「自動登入」選項,以防個人資料外洩。)

遺失密碼嗎?

何不馬上註冊!
# 主選單區塊
# 誰在線上區塊
 會員: 0
 訪客: 134

# 搜尋區塊
center   討論區主頁 » 廠商動態 » 去年全球DSC品牌只有4家賺錢無發表權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前一個主題 | 下一個主題 | 頁尾
發表者 討論內容
Number5
發表時間: 2006-03-30 16:13
版主
註冊日: 2004-12-04
來自:
發表數: 1913
[11155] 去年全球DSC品牌只有4家賺錢
轉載自DigiTimes:

產業瞭望-去年全球DSC品牌只有4家賺錢
獲利與市佔保衛戰下 DSC供應鏈發展漸趨兩極

--------------------------------------------------------------------------------

(簡佩萍/DigiTimes Research) 2006/03/23

 雖然全球數位相機(DSC)市場已邁進1億台,但若回顧過去2年全球DSC品牌的獲利表現,實在可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其中,除奧林巴斯(Olympus)、富士(Fujifilm)、賓得士(Pentax)與柯尼卡美樂達(Konica Minolta)在2004年度DSC相關部門營業利益即已為負(惠普、Panasonic未揭露細部資料,故在此不予討論)外,當年度營益率仍有4.7%的尼康(Nikon),若不加計單眼數位相機(DSLR),消費級DSC事業亦難脫前述幾大品牌虧損的窘境。

 2005年全球DSC品牌僅4大廠獲利

 2005年度Nikon消費級DSC事業依舊虧損,而DSC相關部門營業利益無法獲利的品牌,在Olympus、Fujifilm、Pentax與Konica Minolta外,則再添近2年DSC銷售連傳捷報的柯達(Kodak)。

 以此來看,2005年全球前10大DSC品牌能夠獲利者,僅剩下佳能(Canon)、Sony、Nikon與卡西歐(Casio),其中,除Canon營益率一枝獨秀(20%),且越來越好外(2004年為17%,2006年預估為22%),Sony、Nikon與Casio則各僅能達到10%、8.3%與6%,其中,Nikon消費級DSC亦尚無法獲利。

 若再加計公司整體間接費用,4大品牌DSC相關部門亦仍有獲利,但僅Canon可達15%獲利水準,Casio預估在2.5%左右,Nikon則更低。

 2006年DSC品牌的獲利俱樂部,雖可望新增Olympus,但其對DSC事業已有逐漸淡出的態勢,品牌氣勢自然將低落許多。

 供應鏈模式非關鍵成功或失敗因素

 在DSC品牌只有少數能夠獲利的情況下,業者的供應鏈策略越來越朝兩極發展,尤其這些少數能夠獲利的DSC品牌更是如此。

 其中,獲利較高者如Canon與Sony,2005年DSC都還是100%自製(2006年Sony已有少量釋單予台廠代工,但所佔比例仍甚低),且對關鍵零組件亦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性(Canon尤其如此),近幾年DSC品牌的後起之秀Panasonic,也採行類似模式,而Casio與Nikon在零組件上雖亦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但前者DSC已是100%委外,後者也僅有少量自製。

 不過,過去幾年獲利表現欠佳的品牌,如Fujifilm、Pentax與Konica Minolta亦曾奉行100%自製策略,後因獲利壓力,快速將訂單轉移至台廠,而Olympus亦早與台廠合作,自製率維持在40%左右。因此,供應鏈策略模式為何,似乎並非DSC品牌表現是否出色及能否獲利的保證,對市場的靈活反應與結合產品力,顯然才更為重要。

 Canon展現全面性競爭力

 但無可諱言,能夠靈活反應市場,同時展現出產品力的業者,若能夠採取高度垂直整合的供應鏈模式,在優異的成本結構下,獲利表現當能更出色,Canon即為其中的少數代表。

 不過,Canon也並不盡然只是在成本、產品與反應力上有過人的成績,其品牌力亦高人一等。據台灣DSC業者表示,目前一般對全球DSC品牌,雖可以銷售量劃分出一、二或三線品牌,但實際上,若依每個畫素的平均銷售價格,卻僅有Canon能有過人的表現,其他品牌間的差異並不大。Canon在DSC市場的競爭力,顯然是全面性的。

 兩極供應鏈模式競爭展開

 在品牌效益已相當有限的情況下,其他品牌欲提高DSC事業的獲利能力,當務之急自是先從成本結構與產品力著手,而欲脫離「Canon以外什麼品牌都一樣」的市場混戰,則需長期耕耘,透過持續的行銷與產品佈局。

 比較短期的成本結構方面,垂直整合集團零組件已是必然的作法,但自製與委外模式的選擇,則已朝向兩極發展。

 產品力為台DSC產業下一個達陣關鍵

 雖自製與高度垂直整合更有利於成本結構的優化,卻非一朝一夕可成,Canon也是經過長期的堅持,才逐步建立起至今20%營益率的成績(2001年僅9%),台廠在DSC產業多年來建立累積的研製能力與零組件垂直整合效益,應是短期有獲利與市佔率保衛戰的品牌業者,最可仰賴的供應鏈伙伴。

 但欲成為這些亟欲打破Canon品牌金鐘罩、捍衛自身獲利甚至市佔率的品牌業者,更長期的合作夥伴,台灣DSC廠商還是需要在產品力上有更強大的投資與表現,因為除了成本結構外,產品力更是重要,否則比其他日系品牌更早將DSC代工訂單釋給台廠的Olympus,不會於2004年再度陷入虧損,並針對其DSC事業展開二度改革,且做出朝淡出消費級DSC市場發展的決定。

 高自製率營運模式成效 為台DSC產業全球地位提升觀察重點

 過去2年,DSC銷售量成長表現最出色的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2005年成長80%),是唯一非全球前10大品牌之列的業者,2006年在日系品牌廠紛紛退出市場之際,三星再度高掛成長近90%的大旗,目標不僅擠身全球前10大DSC品牌,更希望摘下第五或第六大DSC品牌寶座。若其2006年可持續高成長,2007年挑戰1,200萬台銷售目標的達成可能性也不算低。

 在積極的市佔率成長模式下,除了三星如何讓其DSC品牌跌破眾人眼鏡,在全球取得高成長的品牌表現值得被關注外,其將採行高自製率的供應鏈模式,則是另一個備受矚目的重點。

 若三星高度自製的策略運作成功,那麼,台灣DSC產業進步的速度就要更快,因為,雖然目前台廠在DSC代工業務的競爭對手已少,但過去2年,DSC銷售量成長最快速的5大品牌(Canon、Panasonic、Kodak、三星與Casio)中,即有3家提高自製的DSC數量,且2006年自製量成長率預估達45%,遠高於全球DSC市場可能的成長幅度。
就是愛拍照
發表時間: 2006-03-31 06:24
Just can't stay away
註冊日: 2005-12-09
來自: 台灣
發表數: 193
[11179] Re: 去年全球DSC品牌只有4家賺錢
感謝分享!!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前一個主題 | 下一個主題 | 頁首

無發表權
 

回首頁 | 新聞區 | 討論區 | 電子相簿 | 投票 | 網站連結 | 夥伴網站 | 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