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區塊
帳號:

密碼:

自動登入 (請勿在公用電腦上登入時選擇「自動登入」選項,以防個人資料外洩。)

遺失密碼嗎?

何不馬上註冊!
# 主選單區塊
# 誰在線上區塊
 會員: 0
 訪客: 162

# 搜尋區塊
center   討論區主頁 » 攝影天地談 » 淺談攝影立體感無發表權

| 新的在前 前一個主題 | 下一個主題 | 頁尾
發表者 討論內容
Searchman
發表時間: 2008-05-23 10:55
Quite a regular
註冊日: 2008-02-19
來自:
發表數: 71
[43538] Re: 淺談攝影立體感
小結一下,用方法的角度來看來看:

1. 拍攝手法:[構圖], [光影], [透視], [景深],快門瞬間的基本素材,大家都是老手了,應該都有自己的心得。
2. 攝影器材:[細節] 的提升有賴於感光元件及鏡頭素質,比較器材論。(景深應該也受此影響)
3. 後製處理:[光影], [遠淡法], [邊緣及線條處理],則端看個人美術素養及美工技巧了。
4. 其它: [雙眼視差] 跟普通的攝影不太一樣,所以應該比較不算在討論範圍的。
lown
發表時間: 2008-05-23 15:10
Home away from home
註冊日: 2007-06-28
來自:
發表數: 441
[43540] Re: 淺談攝影立體感
引文:

su0114 寫道:

PS可以做其他的部分阿,加強光影,拉大反差,淺景深....等等的

另外細節的保留,我覺得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喔!!


對啊 如果和構圖比較起來,細節當然相對不重要,構圖是主角,這是常識
但如果二張構圖一樣的相片,會有立體感的差別,我想主角是在感光原件(或後製)

另外,加強光影和拉大反差,個人覺得效果等同在強化細節
lown
發表時間: 2008-05-23 15:21
Home away from home
註冊日: 2007-06-28
來自:
發表數: 441
[43542] Re: 淺談攝影立體感
引文:

Searchman 寫道:
小結一下,用方法的角度來看來看:

1. 拍攝手法:[構圖], [光影], [透視], [景深],快門瞬間的基本素材,大家都是老手了,應該都有自己的心得。
2. 攝影器材:[細節] 的提升有賴於感光元件及鏡頭素質,比較器材論。(景深應該也受此影響)
3. 後製處理:[光影], [遠淡法], [邊緣及線條處理],則端看個人美術素養及美工技巧了。
4. 其它: [雙眼視差] 跟普通的攝影不太一樣,所以應該比較不算在討論範圍的。


跟我想的幾乎一樣耶

基於第二點的延伸討論

如果細節有影響

那麼高畫素是否對立體感有正面的效果呢?
ddcat
發表時間: 2008-05-23 21:01
Home away from home
註冊日: 2005-02-16
來自: HsinChu, Taiwan
發表數: 750
[43555] Re: 淺談攝影立體感
引文:

基於第二點的延伸討論
如果細節有影響
那麼高畫素是否對立體感有正面的效果呢?


目前我們看圖幾乎都在電腦螢幕上看,
以螢幕的解析度來講,
目前線上所有相機提供的解析度都綽綽有餘,
不過我們還是經常能發現某些照片比較銳利,有些比較立體,
我想這就是軟體/軔體作縮圖、銳利化處理與增強對比的結果....
也是我一直認為只要靠PS,
感測器間的差異可以被稍加彌補的想法來源。
(前提當然是要在螢幕上看縮圖而非原圖)

另外,對於以X3感測器捕捉的影像而言,
作銳化可能更自然,更不易有紫邊、白邊的問題,
或者說X3的影像天生就銳利些,
所以才有X3感測器優於馬賽克的印象,
即便大家都以遠低於這些感測器的解析度在看圖....

不知道這樣的理解是否正確
lown
發表時間: 2008-05-23 22:31
Home away from home
註冊日: 2007-06-28
來自:
發表數: 441
[43557] Re: 淺談攝影立體感
引文:

ddcat 寫道:
引文:

基於第二點的延伸討論
如果細節有影響
那麼高畫素是否對立體感有正面的效果呢?


目前我們看圖幾乎都在電腦螢幕上看,
以螢幕的解析度來講,
目前線上所有相機提供的解析度都綽綽有餘,
不過我們還是經常能發現某些照片比較銳利,有些比較立體,
我想這就是軟體/軔體作縮圖、銳利化處理與增強對比的結果....
也是我一直認為只要靠PS,
感測器間的差異可以被稍加彌補的想法來源。
(前提當然是要在螢幕上看縮圖而非原圖)

另外,對於以X3感測器捕捉的影像而言,
作銳化可能更自然,更不易有紫邊、白邊的問題,
或者說X3的影像天生就銳利些,
所以才有X3感測器優於馬賽克的印象,
即便大家都以遠低於這些感測器的解析度在看圖....

不知道這樣的理解是否正確


我看dpreview那邊的人在討論立體感
都非常喜歡把照片印出來...
據他們的說法是因為螢幕的解析度不夠高
所以在螢幕上單純縮圖比縮圖 x3比不到優勢

我個人覺得高畫素是有助於立體感的
因為感光原件的密度愈高,馬賽克猜錯的機率就愈低

理由如下:

當rgb三個點夠接近,接近到比x3單一畫素的範圍還要小
應該就可以視為同一個點

如果有一天馬賽克感光原件的單一畫素大小等於現在x3單一畫素的1/6
那不就是等同於在x3的單一畫素內插入了rgbrgb六個畫素,
用了六個畫素還猜錯顏色的話,那馬賽克去自殺好了
這時馬是克判斷色彩及線條的準確性反而會高過於x3
只是馬賽克會比x3先面臨到干涉及鏡頭極限的問題

因此我假設:
高密度畫素對立體感有正面效果
若是如此 135片幅不會比aps好
甚至我想說 dc的立體感也不見得比dslr差
景深等同於立體感?
我覺得那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的視覺線索
僅是攝影人的解讀
Searchman
發表時間: 2008-05-24 07:39
Quite a regular
註冊日: 2008-02-19
來自:
發表數: 71
[43561] Re: 淺談攝影立體感
引文:

lown 寫道:
跟我想的幾乎一樣耶
基於第二點的延伸討論
如果細節有影響
那麼高畫素是否對立體感有正面的效果呢?

我們先參考 Photozone 的 MTF 解說頁 http://www.photozone.de/mtf
從他那簡單易懂的黑色方形 sample image 來看,
似乎高低密度的兩條線都要很高的情況才會覺得影像較有立體感。(雖然它只是個方形而非方體)
看來立體感對於對比銳利和細節都很要求的呢!

而一般 MTF 雖然是針對鏡頭的測試,
然而它也是要透過實際拍攝測試圖表,再從結果來分析才能產出 MTF,
根據 Kodak 提出的系統解析力公式來看 http://www.diax.nl/pages/Lens_res_uk.html
可以理解 MTF 也會受到感光元件 (Film, Mosaic, Foveon X3...) 不同特性的影響;
只是需要同一顆鏡頭在不同感光元件上拍測試圖表,並交叉比對產出結果才有數據證明。

以實際拍照的感覺來看,
似乎比較多人認同 Film, Foveon X3 拍的照片比 Mosaic 有立體感,
然而卻幾乎沒聽過較高畫素的照片會比較有立體感這種說法。

同樣是 Mosaic APS 用同一顆鏡頭,
千萬畫素的 Canon 400D 和自家三百萬畫素的 Canon D30 會有立體感的差別嗎?
lown
發表時間: 2008-05-24 08:49
Home away from home
註冊日: 2007-06-28
來自:
發表數: 441
[43563] Re: 淺談攝影立體感
這二張是從STEVE'S REVIEW剪來的
一張是E1,一張是E3
哪一張比較立體呢?
答案似乎很明顯
其中一張的樹葉比較沒和藍天黏成一塊

大家可以自己到STEVE那邊挖C版和N板的比較
我想答案應該會差不多...
算是在廠商提暢高畫素時,找到一點點正面的好處


ITO
發表時間: 2008-05-25 06:29
網站管理員
註冊日: 2004-09-15
來自: 日本
發表數: 30762
[43570] Re: 淺談攝影立體感
日本數位攝影雜誌Digital Camera 這期(6月號)有一篇SONY α350研發工程師訪談,
發問記者的伊達淳一先生。

此訪談的最後面的問答如下,

----------------------------------------------------
問:1224萬畫素的α700與1420萬畫素的α350,那台畫質較佳?
答:綜合的畫質α700較佳,在基準感度去嚴密看的話α350有較高的解析度,
但假如包含高感度畫質或階調等的畫質時α700較佳。

問:我一直含諷刺的在提倡
「假如沒有失去什麼的話,畫素增加大歡迎」。
例如畫素數增加的話,鏡頭的性能也要更提升,
最近在網上看到不少α350的實拍照,
得到的印象是由於DT18-70mm F3.5-5.6Kit 鏡頭的性能扯後腿,
使α350無法發揮應有的畫質。
例如周邊有色收差現象,感覺浪費了1420萬畫素的描寫力。
答:好嚴厲的指責。
DT18-70mm以標準變焦鏡而言算擁有較廣的變焦域,
擁有一般標準變焦鏡的描寫力。
我們是以焦域、尺寸、重量、價格的平衡點認為最適合α350才採用為Kit 鏡頭。
但用戶也可以依自己的喜好選擇鏡頭。

問:能發揮α350應有畫質的鏡頭,以原廠的立場會推薦那幾隻鏡頭?
答:應該看個人的喜好而異,
假定是「Digital Camera雜誌」讀者的話,
我們推薦....(以下譯略)。

----------------------------------------------------

雖不知文中所提的畫質與立體感的關連程度。
但單是說高畫素對立體感有正面效果,
感覺還是很難,
因為高畫素化在提升解析度的同時也造成了很多反面效果的因素

參考
1/1.8型等級DC高感度畫質比較
http://photofan.jp/camera/html/modules/newbb/viewtopic.php?viewmode=flat&topic_id=3786&forum=33
lown
發表時間: 2008-05-25 09:58
Home away from home
註冊日: 2007-06-28
來自:
發表數: 441
[43575] Re: 淺談攝影立體感
ITO
發表時間: 2008-05-25 12:40
網站管理員
註冊日: 2004-09-15
來自: 日本
發表數: 30762
[43576] Re: 淺談攝影立體感






http://www.steves-digicams.com/cameras_digpro.html
雖然不是同時間拍的,
但假如縮成同樣尺寸(只縮圖不做任何其他處理)的小圖
小弟比較喜歡第二張
文包
發表時間: 2008-05-25 13:45
版主
註冊日: 2005-01-05
來自: 綠葉數位影像
發表數: 1273
[43577] Re: 淺談攝影立體感
引文:

ITO 寫道:
問:我一直含諷刺的在提倡
「假如沒有失去什麼的話,畫素增加大歡迎」。
例如畫素數增加的話,鏡頭的性能也要更提升,
最近在網上看到不少α350的實拍照,
得到的印象是由於DT18-70mm F3.5-5.6Kit 鏡頭的性能扯後腿,
使α350無法發揮應有的畫質。
例如周邊有色收差現象,感覺浪費了1420萬畫素的描寫力。



嘿....對於像素. 我的想法和伊達淳一一樣哩

如果沒有失去什麼的話. 鏡頭又追的上. 機身解析力自然越高越好

引文:

ITO 寫道:

雖不知文中所提的畫質與立體感的關連程度。
但單是說高畫素對立體感有正面效果,
感覺還是很難,
因為高畫素化在提升解析度的同時也造成了很多反面效果的因素


從Dpreview的DP1 review裡
我們都可以很清楚的看到. mosaic CCD/CMOS對於高頻線條所發生的干擾現象. 和像素恐怕沒有很大的關聯....
該發生的狀況他就是糊給你看

我想其中一個好方案. 是降低他的空間頻率....就是用更大的感光元件面積去換

這樣對感光元件而言. 那個"會糊掉的頻率上限"就會被提高很多
一般的風景樹葉大概就ok了
事實上也是ok

我推測....這也是數位機背沒有這問題的原因之一吧

-
文包
發表時間: 2008-05-25 14:07
版主
註冊日: 2005-01-05
來自: 綠葉數位影像
發表數: 1273
[43578] Re: 淺談攝影立體感
氣氛似乎可以發言了. 來講一些個人的心得


物件的立體感. 有很大的要素是來是其上的光影明暗對比
可以參考一下畫家是怎麼處理的
林布蘭應該是比較有名的例子
http://www.rembrandtpainting.net/rembrandt_painting_1626-35.htm
光源從人物右斜上方照下.
如此可產生斜向光的明面與暗面. 兼顧光源由上至下的自然光感覺
偶而人物的左臉頰會有一亮面的三角型區域
這樣的光影描繪方式即林布蘭光. 即使是現在的漫畫人物也經常用到


我認為感光元件在立體感上所造成的差異. 主要是源自細部物件的對比
就是那些逼近摩耳紋干擾上限的細部物件

對比和輪廓是一體兩面. 沒有對比就沒有輪廓
不用等到發生摩耳紋
只要接近那個上限的時候. 物件的明暗對比就會被降到幾乎沒有

這種現象在我Silkypix的使用經驗裡面經常碰到
即使我可以透過曲線去加強物件的對比. 但是如果本來就沒有明暗對比. 那怎麼拉都沒有用.
本來沒有的東西是生不出來的.

但如果有. 我就可以去加強他.


所以拍攝的時候我就要掌握兩個要素

1.光影的強度要夠. 對比要出來. 這樣我就可以透過軟體處理.

2.避免有物件小到接近那個模糊上限.
可以接近. 使物件拍的較大些. 物件較大. 則對比通常也會好些.
或是從構圖上避開那些會糊掉的東西.


這也是我現在還在拍底片的主要原因之一

對我個人而言. 底片的狀況跟FoveonX3實在有很多相似之處
他跟X3一樣放不大. 所以135我只做到A4
實際從高精細印刷的雜誌. 或是攝影展.
我也幾乎沒看過135可以放到超過8x12還能很清晰沒顆粒的例子

但是對於細部的對比. 底片就比數位好非常多
這個效應很大
對比改善的話. 連帶色彩表現也會改善
例如我拍樹葉. 樹葉裡的葉脈. 樹葉的亮面和暗部. 底片都可以表現的非常理想

最近拍的


之前拍的


對我而言. 這就是底片會較有立體感的原因. 就是細部的對比和清晰度
這個道理是一致的

而這個效應即使透過掃描還是存在的.
DC/DSLR並不能代表全部的數位影像.
mosaic CCD/CMOS有他的優點. 但也有他的缺點. 不能一概以數位兩字論之

-
ddcat
發表時間: 2008-05-25 14:44
Home away from home
註冊日: 2005-02-16
來自: HsinChu, Taiwan
發表數: 750
[43579] Re: 淺談攝影立體感
引文:

文包 寫道:
即使我可以透過曲線去加強物件的對比. 但是如果本來就沒有明暗對比. 那怎麼拉都沒有用.
本來沒有的東西是生不出來的.


我想這是關鍵,
感光元件的可貴之處就在這裡吧....
不管PS再怎麼強大,
原來沒有的東西要變出來也是很辛苦。
最近常騎車,
用dc隨拍的東西也多起來,
那些因為機身動態範圍不足或jpg檔先天限制而爆掉細節的照片,
或因為鏡頭解像力不足、繞射等造成的模糊與細節喪失,
即使已經縮圖銳化、加對比....
某種程度上還是與DSLR所拍的有差距....
lown
發表時間: 2008-05-25 16:31
Home away from home
註冊日: 2007-06-28
來自:
發表數: 441
[43582] Re: 淺談攝影立體感
引文:

文包 寫道:

我想其中一個好方案. 是降低他的空間頻率....就是用更大的感光元件面積去換

-


文包兄是否可以再思考看看
如果不同大小的ccd,但畫素相同對同一個景取景
其空間頻率是一模一樣的喔

比如說拍紗窗好了
此紗窗共有一百萬個格子
而相機有一千萬畫素
那採樣頻率就是一比10
和片幅是無關的喔,不管片幅大小,每10個畫素還是只負責一個格子
真的會影響的是干涉,(電學和光學的)..
就算一千萬畫素的ccd的size大到像足球場一樣大
拍出來的照片受到空間頻率的影響將會與一千萬畫素的aps結果一模一樣
lown
發表時間: 2008-05-25 16:49
Home away from home
註冊日: 2007-06-28
來自:
發表數: 441
[43583] Re: 淺談攝影立體感
引文:

lown 寫道:


小弟之所以只裁屋頂這一角
主要是因為屋頂的紋路
很清楚的看到第二張的屋頂紋路並不清楚
我猜這樣的紋路在下意識裡會影響一個人對這塊屋頂立體感的感受程度。

另外一個指標就是旗桿和背景分離的程度
在旗桿部份
大腦看到旗桿上方那顆金球和背景糊成一塊時
應該會思考金球是否是屬於天空的一部份
立體感就扣分了
而下方的草叢也是線索之一

對我而言 毫無疑問第一張立體感最佳
但第三張細節卻最多
如果大家和我的感覺是一樣的
那麼除了細節外,還有未知的因子在影響立體感

1.x3
2.d30
3.450d

lown
發表時間: 2008-05-25 17:50
Home away from home
註冊日: 2007-06-28
來自:
發表數: 441
[43588] Re: 淺談攝影立體感
引文:

文包 寫道:
這樣對感光元件而言. 那個"會糊掉的頻率上限"就會被提高很多
一般的風景樹葉大概就ok了
事實上也是ok
我推測....這也是數位機背沒有這問題的原因之一吧
-


如果機背只有2mp,架構一樣是馬賽克,那結果一樣會是糊的
頂多就是動態範圍或雜訊表現會非常優異

我覺得會不會糊可以導入微基分的觀念
當採樣頻率夠高時,rgb三點的偏移量就小到可以忽略
那算出來的結果就是準的
而採樣頻率是與ccd的size無關的
ITO
發表時間: 2008-05-25 20:51
網站管理員
註冊日: 2004-09-15
來自: 日本
發表數: 30762
[43591] Re: 淺談攝影立體感
深奧的理論不懂

不過個人意見,
要看細節或會不會糊與畫像的顯示尺寸及賞圖距離等有關,
高畫素理論上在放大圖上本來就較有利,

例如日本富士的照片沖印價格表:
http://fujifilmmall.jp/shop/info/printsize.aspx
列有與沖印尺寸對應的圖檔尺寸(圖檔尺寸的算出方法--小照片以300dpi,大照片200dpi算出)

所以不同畫素數的圖像比較立體感要以什麼標準(1:1? 縮放圖?)才客觀呢
(這也是為什麼小弟會貼那3張縮圖的理由)
lown
發表時間: 2008-05-25 21:03
Home away from home
註冊日: 2007-06-28
來自:
發表數: 441
[43592] Re: 淺談攝影立體感
引文:

所以不同畫素數的圖像比較立體感要以什麼標準(1:1? 縮放圖?)才客觀呢
(這也是為什麼小弟會貼那3張縮圖的理由)


我貼的那幾張也不是1:1喔 ,只是我想強調那部份
另外小弟覺得
如果有一天螢幕的解析度可以高達300dpi以上,甚至500dpi
那用縮圖比較立體感,會更容易表達出差距
ducknest
發表時間: 2008-05-25 23:46
Home away from home
註冊日: 2005-07-12
來自:
發表數: 1238
[43594] Re: 淺談攝影立體感
引文:

ddcat 寫道:
引文:

文包 寫道:
即使我可以透過曲線去加強物件的對比. 但是如果本來就沒有明暗對比. 那怎麼拉都沒有用.
本來沒有的東西是生不出來的.


我想這是關鍵,
感光元件的可貴之處就在這裡吧....
不管PS再怎麼強大,
原來沒有的東西要變出來也是很辛苦。
最近常騎車,
用dc隨拍的東西也多起來,
那些因為機身動態範圍不足或jpg檔先天限制而爆掉細節的照片,
或因為鏡頭解像力不足、繞射等造成的模糊與細節喪失,
即使已經縮圖銳化、加對比....
某種程度上還是與DSLR所拍的有差距....


善莫大焉
文包
發表時間: 2008-05-26 02:48
版主
註冊日: 2005-01-05
來自: 綠葉數位影像
發表數: 1273
[43598] Re: 淺談攝影立體感
引文:

lown 寫道:

文包兄是否可以再思考看看
如果不同大小的ccd,但畫素相同對同一個景取景
其空間頻率是一模一樣的喔

比如說拍紗窗好了
此紗窗共有一百萬個格子
而相機有一千萬畫素
那採樣頻率就是一比10
和片幅是無關的喔,不管片幅大小,每10個畫素還是只負責一個格子
真的會影響的是干涉,(電學和光學的)..
就算一千萬畫素的ccd的size大到像足球場一樣大
拍出來的照片受到空間頻率的影響將會與一千萬畫素的aps結果一模一樣


我是這樣想的

假設有一畫面. 填滿水平平行2000條線.
同樣構圖
剛好把這2000條拍滿版

成像在23.6*15.8的APS片幅上(面積372.88)
成像在36*24的135全片幅上(面積864)
成像在36.7*49的數位機背上(面積1798.3)

APS上. 用了短邊15.8mm的長度填滿2000條線
135FF上. 用了短邊24mm的長度填滿2000條線
120機背上. 用了短邊36.7mm填滿2000條線.

顯然片幅越大. 可以紀錄一條線的面積就越多. 從而較容易避開mosaic CCD/CMOS誤判的命運. (這時的成像面上. 線條可能已不再密到會產生干擾的程度)

以目前高畫素機背而言. 結果大致上是如此呈現

至於低畫素的120機背. 與目前高畫素的APS 互相比較....因為前者我沒見過實際輸出成品. 我就不敢下結論了


mosaic CCD/CMOS可能也因為這個因素的關係.
當線條形成一空間頻率達到干擾上限的時候
這部位的影像. 就根本沒有半點可以用的資訊.
這與底片不同

因為底片不會有干擾發生
縱使線條密到超過解析力以至於無法分辨. 但色彩與對比卻不會因為干擾而斷掉
這個特性X3也一樣成立.
當我們看到Dpreview的iso12233彩色曲線測試的時候
DP1到末端雖然解析力已無法分辨. 但是整排線條從疏到密的色彩都是連貫的. 沒有干擾發生.
色彩也維持正確性與一致性.

以上都是在細部才會產生的問題. mosaic CCD/CMOS在大部分的場合都能猜對. 問題就很輕微了.
« 1 2 3 (4) 5 6 »
| 新的在前 前一個主題 | 下一個主題 | 頁首

無發表權
 

回首頁 | 新聞區 | 討論區 | 電子相簿 | 投票 | 網站連結 | 夥伴網站 | 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