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區塊
帳號:

密碼:

自動登入 (請勿在公用電腦上登入時選擇「自動登入」選項,以防個人資料外洩。)

遺失密碼嗎?

何不馬上註冊!
# 主選單區塊
# 誰在線上區塊
 會員: 0
 訪客: 81

# 搜尋區塊
center   討論區主頁 » 原理理論規格 » 「等效系統」的想法無發表權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前一個主題 | 下一個主題 | 頁尾
發表者 討論內容
pei00pan
發表時間: 2008-04-23 16:55
Quite a regular
註冊日: 2006-06-12
來自:
發表數: 57
[42270] 「等效系統」的想法
昨天在PTT上和人討論到所謂的「等效放大倍率」的觀念,才發現4/3的鏡頭介紹上標示了所謂的「等效放大率」。雖然放大率無關片幅,但正如同Regchen板友所說的,廠商的意思是指,當你手頭上有一組5D+100mm 放大率0.5x的鏡時,你可以用E3 +50mm放大率0.25x的鏡來拍到相類似的場景。這裡會說相類似是因為就算畫面是相同的,但景深是不同的。

不過這倒是讓我有了一個想法。若是把會影響到拍攝畫面的器材參數都列出再加以換算的話,應該能夠有所謂的「等效系統」,不光是在焦段上有這個區別。

首先,影響畫面的器材參數大致如下:

焦長 → 視角
放大率 → 成像比例
光圈 → 景深
ISO → 曝光時間

以下分項來看。

1. 視角:等效焦段
此項以廣為大家熟悉。也就是說,在4/3system下的鏡頭焦段x2時,能夠擁有和35mm system下類似的視角。以12-60隻鏡來說,相當於24-120這隻鏡的視角。

2. 成像比例:等效放大率
4/3網頁上所提到的觀念,等效放大率是將放大率 x 片幅比例所得到的值。主要的觀念是能夠讓物體在畫面中佔差不多大小的能力。例子在最前頭的時候提過了。

3. 景深:等效光圈
我一直認為現在的鏡頭廠商們是刻意在逃避這個問題。舉例來說,在全幅上50mm/f2.8時的視角會類似於34mm在APS-C上的表現,但同樣是f2.8,34mm的景深卻會比50mm要來得深。那如果反過來說,我希望在34mm上擁有和50mm/f2.8相同的景深,光圈值應為多少?

跟據景深計算器的算法,34mm在f1.4的時候,可以達到和50mmf2.8相同的景深。此一數值也符合我對於決定景深要素的理解:「物體距離」和「絕對孔徑大小」兩項,而 「絕對孔徑」 = 「焦長」x 1/「光圈值」。所以 34/1.86的時候,會和 50/2.8相類似。也就是說, D300 + 17-55/f2.8(f22)這隻鏡頭來拍攝時,所有在視角和景深上的變化都能夠用 D3 以包含 26-83/f4.2(f33)規格的鏡頭來達到。我相信同時擁有D300和D3的人應該不在少數,或許可以試試用 D3+36mm/f4.2和 D300+24mm/f2.8來拍拍看,應該會是差不多的感覺。所以「等效光圈」=「實體光圈」x「焦長轉換」

4. 曝光時間:等效iso
隨著技術的演變,雖然高iso的雜訊仍然較低iso為多,但新世代的機器上之高iso以較舊世代之中iso要來得優異。(例如D300的iso 1600要勝過D70的iso 800)。當以焦段來決定視角,光圈值來控制景深時,剩下的iso值就成了決定快門速度的變因。繼「等效光圈」中提到的例子來說,一張作品的拍攝參數是 D3, 36mm, f4.2, 1/60秒。 則你手上拿的是D300時,你要以何種參數來拍攝,才能得到相同的畫面? 按照前面來說,會是 D300, 24mm, f2.8。這時,若是要達到相同的曝光量,最先想到的會是將快門提高2.25倍 (1.5的平方)。但曝光1/60秒和1/135秒所拍出的影像是絕對不會相同的。所以這時候如果仍要維持相同的曝光,就必需將iso降為1/2.25。也就是說,D300, 24mm, f2.8, iso100會拍出和 D3, 36mm, f4.2, iso225相同的畫面。「等效iso」即iso值x「片幅比」的平方。

5. 觀景窗:等效視野放大率
最後提到無關作品結果,但卻同樣受片幅影響的參數。以我們都知道D300和D3同樣是視野率100%,而D300的放大率94%,看起來卻仍然比D3的放大率70%要來得小,這是何故?答案在於,放大率的內容,是取決於「相對於50mm鏡裝著時的情況」而非以相同的視角做為前提。首先,在D300中,要達到和D3/50mm相等的視角,需要的是34mm的鏡頭;但34mm的鏡頭中看到的世界卻只有50mm鏡裝在D300上時的2/3。因此,D300的等效視野放大率 = 0.94 x 2/3 = 0.63,輸給了D3的70%。「等效視野放大率」=「50mm放大率」x1/「片幅比」


綜合以上五點來說,以 E3 + 14-35mm/f2.0 的組合
10MP + VM 1.15x + iso100-3200 + 14-35mm/f2.0-22 + MM 0.12x 可得等效系統
10MP + VM 0.57x + iso400-12800 + 28-70mm/f4.0-44 + MM 0.24x

*VM = Viewfinder magnification
*MP = megapixel
*MM = Maximum image magnification

以D300 + 17-55mm/f2.8來說
12MP + VM 0.94x + iso100-6400 + 17-55/f2.8-22 + MM 0.20x 可得等效系統
12MP + VM 0.63x + iso225-14400 + 26-83/f4.2-33 + MM 0.30x

而 D3 +24-70mm/f2.8則是
12MP + VM 0.70x + iso100-25600 + 24-70/f2.8-22 + MR 0.27x
當若D3的高iso純淨度需要勝過E3二級,才有優勢。但若果真如此,則只需要用 28-70/f4 的鏡頭,就足以取代E3的 14-35/f2 的大光圈優勢。

在這個等效系統換算中,並沒有將其他因素如防手震、鏡頭及感光元件解像力等考量入內。就好像同樣是18-50/f2.8附近焦段的鏡頭,sigma、tamron、nikon、canon的表現不能一概而論,但能夠說是具有接近「規格」的產品。
ddcat
發表時間: 2008-04-23 20:27
Home away from home
註冊日: 2005-02-16
來自: HsinChu, Taiwan
發表數: 750
[42283] Re: 「等效系統」的想法

非常有意思的比較,
利用等效系統的轉換,
倒也能更清楚地判斷鏡頭與機身組合的等級和定位在那邊。

不過話說回來,
拍照時好像不會想那麼多就是....
一個系統用個一陣子,
自然而然習慣其焦段、景深、觀景窗,還有堪用的iso,
並不需要特意去換算什麼...
Searchman
發表時間: 2008-04-24 11:04
Quite a regular
註冊日: 2008-02-19
來自:
發表數: 71
[42307] Re: 「等效系統」的想法
很好的討論,原理的認知很清處,值得鼓勵。
在此做一點補充討論:

1 & 2. 視角是焦距片幅結合後才會決定,小片幅的裁切造就了望遠(放大)的效果,在微距攝影也有同樣的效果。
3. 「等效(散景)光圈」=「實體光圈」x「焦長轉換」是個很簡單好用的換算,
  只是 4/3 的 14-35mm/f2.0,要昇級到 14-35mm/f1.4,才能有 135 的 28-70mm/f2.8 同等散景,
  又 135 的 50mm/f1.4,APS 要 35mm/f0.9,4/3 要 25mm/f0.7,這方面更吃力了;
  所以等效散景實務上的差距是難以達成的,我們只要懂得如何妥善利用各別的特色去發揮即可。
  不過若不去考慮散景的差異,其實 4/3 的 14-35mm/f2.0 比 135 的 28-70mm/f2.8 大一檔光圈喔!
4. 這邊的「等效ISO」是基於「等效(散景)光圈」來討論的,然而後者實務上有所困難,所以前者的實用性就不大了。
lamancha
發表時間: 2008-04-24 13:11
Just can't stay away
註冊日: 2006-02-26
來自: Taiwan
發表數: 167
[42315] Re: 「等效系統」的想法
引文:

Searchman 寫道:
很好的討論,原理的認知很清處,值得鼓勵。
在此做一點補充討論:

1 & 2. 視角是焦距片幅結合後才會決定,小片幅的裁切造就了望遠(放大)的效果,在微距攝影也有同樣的效果。
3. 「等效(散景)光圈」=「實體光圈」x「焦長轉換」是個很簡單好用的換算,
  只是 4/3 的 14-35mm/f2.0,要昇級到 14-35mm/f1.4,才能有 135 的 28-70mm/f2.8 同等散景,
  又 135 的 50mm/f1.4,APS 要 35mm/f0.9,4/3 要 25mm/f0.7,這方面更吃力了;
  所以等效散景實務上的差距是難以達成的,我們只要懂得如何妥善利用各別的特色去發揮即可。
  不過若不去考慮散景的差異,其實 4/3 的 14-35mm/f2.0 比 135 的 28-70mm/f2.8 大一檔光圈喔!
4. 這邊的「等效ISO」是基於「等效(散景)光圈」來討論的,然而後者實務上有所困難,所以前者的實用性就不大了。


散景和景深是不一樣的,
景深主要受光圈影響, 這邊談的「等效(散景)光圈」指的應該是等效的景深

散景(焦外成像)除了受景深影響外, 也受鏡組結構, 光圈形狀(光圈葉數目)及光圈位置等決定, 即便是相同規格(焦長/光圈大小)的鏡頭, 不同結構的鏡頭, 拍出來的散景(焦外成像)就會不同, 這部份應該是不會有所謂的"等效"的問題的






像這種漩渦狀的散景, 要如何"等效"呢
Searchman
發表時間: 2008-04-24 15:43
Quite a regular
註冊日: 2008-02-19
來自:
發表數: 71
[42320] Re: 「等效系統」的想法
引文:

lamancha 寫道:

散景和景深是不一樣的,
景深主要受光圈影響, 這邊談的「等效(散景)光圈」指的應該是等效的景深

散景(焦外成像)除了受景深影響外, 也受鏡組結構, 光圈形狀(光圈葉數目)及光圈位置等決定, 即便是相同規格(焦長/光圈大小)的鏡頭, 不同結構的鏡頭, 拍出來的散景(焦外成像)就會不同, 這部份應該是不會有所謂的"等效"的問題的

像這種漩渦狀的散景, 要如何"等效"呢

您說的是散景的Style,
我們都知道,不同廠牌的同規格鏡頭,原本都會有個別的成像特色差異,散景的Style是其中一種差異。

我這邊所說的散景是指「景深外的模糊程度」,它跟景深不同我之前就有發文提出:
http://photofan.jp/camera/html/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4668&forum=21
樓主提到的:「等效光圈」=「實體光圈」x「焦長轉換」
其實包含了散景模糊程度景深兩者都適用;
這部份是基本原理,不會因為鏡頭設計上的各別差異而有不同。
pei00pan
發表時間: 2008-04-25 03:02
Quite a regular
註冊日: 2006-06-12
來自:
發表數: 57
[42338] Re: 「等效系統」的想法
引文:

Searchman 寫道:
很好的討論,原理的認知很清處,值得鼓勵。
在此做一點補充討論:

1 & 2. 視角是焦距片幅結合後才會決定,小片幅的裁切造就了望遠(放大)的效果,在微距攝影也有同樣的效果。
3. 「等效(散景)光圈」=「實體光圈」x「焦長轉換」是個很簡單好用的換算,
  只是 4/3 的 14-35mm/f2.0,要昇級到 14-35mm/f1.4,才能有 135 的 28-70mm/f2.8 同等散景,
  又 135 的 50mm/f1.4,APS 要 35mm/f0.9,4/3 要 25mm/f0.7,這方面更吃力了;
  所以等效散景實務上的差距是難以達成的,我們只要懂得如何妥善利用各別的特色去發揮即可。
  不過若不去考慮散景的差異,其實 4/3 的 14-35mm/f2.0 比 135 的 28-70mm/f2.8 大一檔光圈喔!
4. 這邊的「等效ISO」是基於「等效(散景)光圈」來討論的,然而後者實務上有所困難,所以前者的實用性就不大了。


感謝Searchman前輩的指點,一下子就把論述要弄得更加清楚

以第三點來說,我的內容的應該寫「等效景深之光圈」會比較明確,因為現今的大光圈還扮提高快門的重要角色 (也就是某些攝影書上的「快速鏡頭」)。或許高iso或是防震技術不斷進步下去,使得光圈在景深上的意義要強過快門時會有人提這個詞吧。
ddcat
發表時間: 2008-04-25 08:25
Home away from home
註冊日: 2005-02-16
來自: HsinChu, Taiwan
發表數: 750
[42341] Re: 「等效系統」的想法

大光圈鏡頭還影響觀景窗的亮度與拍照的爽度呢,
至於景深問題,
我想現在預覽技術相當方便了,
應該不需要特別等效去計算,
反而弄得有點複雜....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前一個主題 | 下一個主題 | 頁首

無發表權
 

回首頁 | 新聞區 | 討論區 | 電子相簿 | 投票 | 網站連結 | 夥伴網站 | 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