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區塊
帳號:

密碼:

自動登入 (請勿在公用電腦上登入時選擇「自動登入」選項,以防個人資料外洩。)

遺失密碼嗎?

何不馬上註冊!
# 主選單區塊
# 誰在線上區塊
 會員: 0
 訪客: 97

# 搜尋區塊
center   討論區主頁 » 攝影天地談 » 淺談攝影系統無發表權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前一個主題 | 下一個主題 | 頁尾
發表者 討論內容
Searchman
發表時間: 2008-03-06 17:44
Quite a regular
註冊日: 2008-02-19
來自:
發表數: 71
[40584] 淺談攝影系統
●底片時代的流行

我們都知道,135 或 120 是 Kodak 生產底片的型號,
嚴格來說 135(35mm)或120 它們並不是系統的代表,因為它們只定義了成像的一邊:

135 底片片寬 35mm,扣掉上下兩側打孔部分,成像寬只有 24mm,
 依長度去擷取影像有最普遍的 24x36mm,也有半格 24x18mm 或寬幅 24x65mm等系統。

120 底片片寬 61mm,上下扣掉一些邊,成像寬只有 56mm,
 依長度去擷取影像有 645,6x6,6x7,6x9,6x17,6x24等系統。

不過為了方便,本篇以下所說的 135 就是指 24x36mm 片幅。

35mm 的原型機 Ur-Leica 是 Leica (Leitz camera 的縮寫) 在 1913 年做出來的,
一開始使用的是拍電影的 35mm 膠片,直到 1934 年 Kodak 才訂出 135 規格的膠捲,
於是當時的小相機終於不用再剪電影膠捲來用,有了自己專屬的膠捲規格。
所以 135 膠捲是起源於 35毫米寬兩側打孔的電影膠片,
也因此後來便通稱使用 135 膠捲的相機為 135 相機或 35mm 相機。

傳統時代的底片,小至 8mm(約DC的CCD大小)或更小,大至 8"x10" 或更大都有,
片幅越大底片可以記錄更多細節,片幅小的相機越小巧便利攜帶。
但為甚麼是 35mm 的 135 片幅可以成為主流呢?
135 比小底片容納更多的影像細節,135 比中大片幅操作簡易而且方便攜帶;
所以不是 135 片幅特別大或特別小,而是它剛剛好取得一個平衡點

從二十世紀初開始,135 系統便慢慢的延伸它的市占率,
不只專業單眼相機,傻瓜相機也在自動對焦成熟後就攻佔了大眾市場,
於是 135 底片充斥著各攝影器材店及沖洗店,直到現在隔壁 7-11 都還買得到...

就因為 135 系統盛極一時,不但在 SLR 中不只建立了廣大的鏡頭群,
傻瓜相機和專業單眼都使用同樣的底片,焦段視角也都完全一致,
於是它影響了我們的觀念,大家習慣以 135 的焦距來當作視角的分野,
所以 135 以外的系統,若將其鏡頭焦距以 135 為基準來換算,就很容易理解焦段範圍。

﹝當然,鏡頭的實際焦距永遠不變,換算焦距僅供參考同等視角。﹞
例如 DC 鏡頭焦距 6~18mm,我們不知道它的大概視角範圍,若轉成 36~108mm 就很清楚了;
又如 APS 18~55mm,轉成 28~85mm 就很清楚了;
甚至於中片幅 645 的 80mm 鏡頭,轉成 50mm 就很清楚了;
這樣的觀念根深蒂固的在很多地方,甚至攝影的相關書籍。

135 底片掌握了主流相機的片幅,幾乎所有的單眼或傻瓜相機都是用同樣的底片,
但由於數位相機的發展,傳統底片系統的銷售及沖印通路大受打擊。

●數位時代的變化

從 1975 年 Kodak 工程師 Steven Sasson 設計出第一台數位相機原型開始,
市場就逐漸的在發展數位相機,並在二十一世紀世初大放異彩。

相較於傳統相機使用銀鹽底片,
數位相機都是內建電子感光元件CCD/CMOS,好處是隨時可改變感光度,壞處是有電子雜訊:
小片幅電子感光元件除了一樣小巧便利攜帶,影像雜訊較不易控制。
大片幅電子感光元件除了記錄更多細節之外,影像雜訊較容易控制,但價格卻不成比例上揚。

由於拋開了 135 底片的片幅束縛,數位相機市場如脫韁野馬般的產生了一些變化:
1.傻瓜相機的片幅各家大小不一,但直徑大都小於11mm,現在大家稱之為消費型數位相機 DC。
2.單眼相機的片幅出現了 135(43mm)、APS(25~35mm)、4/3(約22mm) 三種片幅的 DSLR。

目前三種片幅的 DSLR 各據一方:

 135優點:本身是焦段視角的換算基準、底片時代廣大鏡頭群資源
 135缺點:機身太貴、邊角失光﹝源於電子元件與底片之差異﹞

 APS優點:機身便宜、所有專用鏡頭都是重新設計
 APS缺點:超大光圈鏡頭不足﹝f1.4~f1.8﹞、焦段視角混亂﹝1.2x 1.3x 1.5x 1.6x 1.7x...﹞

 4/3優點:機身便宜、所有專用鏡頭都是重新設計、開放接環規格
 4/3缺點:超大光圈鏡頭不足﹝f1.4~f1.8﹞

整體而言我會說:
135繼承傳統的焦段視角標準、APS是目前主流選擇多、4/3開放接環概念好﹝雖然響應廠商不多﹞。

沒有底片限制住片幅,再加上各相機廠商之接環也不同,看起來片幅似乎沒有一致化的必要。


●135、APS、4/3 的爭論

三個數位單眼片幅的擁護者一天到晚在論戰,
常見的爭論都各執一詞,強調自己的大或小才是王道,這是很偏差想法;
135 不是現有的最大片幅,APS 及 4/3 也不是現有的最小片幅,
在這邊以片幅大小各自表述只是意氣之爭,也不會有結論。

不過最讓人受不了的是很多似是而非的講法很容易誤導新人,有必要提一下:

誤解1:APS, 4/3 因為片幅較小,有廣角端的天生缺陷。
我說1:照這麼說更小片幅的小 DC 廣角端應該更沒救更慘了呀?但事實上並不會!
    指稱 APS, 4/3 廣角鏡畫質不好、影像容易變形等說法,純屬無稽之談。
    APS, 4/3 在轉接 135 鏡頭時會損失視野,這情況也會發生在 120 鏡頭接到 135 機身,
    小片幅的感光元件本來就只能在大成像圈中擷取較小範圍,理所當然而已無關優劣;

    而 APS, 4/3 的專用鏡頭,屬於全新的設計,在解像力及光線入射角控制得更合適。

誤解2:APS, 4/3 轉接 135 鏡頭可以在望遠端得到天生的優勢。
我說2:135 的鏡頭在小片幅裁切下變得更望遠,但片幅越大的鏡頭解像力的需求越低,
    如 135 鏡頭 MTF 用 10 lp/mm + 30 lp/mm,而 4/3 則用 20 lp/mm + 60 lp/mm
    小片幅感光元件單元密度通常會較高,這更容易突顯大片幅鏡頭解像力的不足,
    於是這種情況會在成像上有所損失,這是轉接的代價,所以只是一種取捨而非優勢。

    若是把單眼長鏡頭改裝在小 DC 上,就成了天文望遠 DC,但實際成像可能很模糊。

誤解3:APS 或 4/3 的系統影像品質比不上135 DSLR。
我說3:135 相較於小片幅的優勢是:更多畫素、雜訊較低、散景更容易營造,
    然而影像品質並不是只有畫素、雜訊和散景,而且散景也並非越糊越好;
    各家系統的感光元件、機身和鏡頭的綜合表現,更會影響畫質的特色;
    如色彩鮮艷或真實,這方面看個人口味無關好壞,這點與片幅無關。
    如影像扎實,使用 Foveon X3 CMOS 的影像之銳利、細緻可說是一絕,這也與片幅無關。
    其它如立體感、層次感、透視感等差異都不是單一項片幅這個變數所能影響的


誤解4:憑甚麼 135 佔用「全幅」二字,135 片幅是沙文主義是殖民心態甚至是霸權復辟。
我說4:稱全幅只是習慣,把約定成俗的說法拿來玩文字遊戲?太陽餅裡沒太陽?別鬧了!
    針對 135 批評的人,其實自己也犯了〝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毛病。
    數位 135 也並不是單純它片幅比較大才特別,要大的話有數位機背可選擇,
    而是它跟傳統單眼鏡頭群吻合,成像圈跟片幅配合剛剛好,不多也不少。

    其實底片的 APS 是獨立的系統,但沒有底片束縛的數位 APS 卻是從 135 衍生的,
    這是因為每一家相機廠的 APS 都延用 135 接環,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35 能成為換算焦段視角的基準、擁有廣大鏡頭群,自有它的歷史由來,
    也因此有人很自然的對 135 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和期待
,不需要太憤世嫉俗。

誤解5:小片幅絕對比大片幅更便宜、更輕便,最後小片幅一定是市場存活者。
我說5:照這麼說用超便宜 1/3" 感光元件,設計出迷你口袋 DSLR,就可以統一天下了!
    目前 135 片幅感光元件大多配上中高階機身,所以才會有機身非常厚重的錯覺。
    Canon 5D 重 810 g ,152 x 113 x 75mm,中階機身;
    Nikon D2X 重 1070 g,158 x 150 x 86mm,高階機身;
    為何 APS 的 D2X 會比 135 的 5D 還重還大呢?
    機身又大又重主因是強大的操作功能,它的影響遠大於 135, APS, 4/3 的差距。
    另外,體積小到一定的程度之後,再縮小的意義已經不大了,太小反而不好拿,
    因為和上個世紀相比,人類的手並沒有變小。
    老實說單眼系統 135、APS、4/3 除了 135 感光原件目前確實貴很多之外,
    其大小及使用便利都差不多,這點有用過中大片幅的人就知道。


數位時代各種不同片幅的單眼系統之間並不互相衝突,
反正又不再受底片的規格限制住片幅,各系統接環也不同,各自發展不是很好嗎?
每個人都有偏好,但不要有偏見;
攝影系統沒有絕對的優劣,只有相對的特色,希望自己能夠掌握,去創造拍照的樂趣。

說不定哪一天「超小片幅感光元件犧牲淺景深的口袋單眼系統」也有一片天呢!

●結論?沒有結論

小時候拿傻瓜底片機亂拍一通,不能算是玩家,
所以我應算是從 DC 開始的玩家,APS、135、120(6x9)等多有涉獵,只差大型相機還沒玩,
慚愧的是就算120(6x9cm)我只拍正片,但也只是被我拿來拍家人的生活照罷了,
我從沒想過要拍出感動別人的照片,只要能感動家人跟我自己就夠了。

當然目前數位單眼中,APS 是主流,然而 APS 本身的等視角焦段的規格一直都很混亂;
曾經很期待低價 135 的來臨,不過近來我對這一點比較看淡了;
現在反而比較期待 Foveon X3 的應用能夠更廣泛,依 size 來看 4/3 系統似乎比較有機會。
然而未來發展終究是未定之數。
我不是預言家,我只是個觀察者。

雖然數位相機百家爭鳴,但消費 DC 沒有交換鏡頭所以沒有煩惱。

Searchman 2008/03/06
oklaokla
發表時間: 2008-03-06 19:15
Quite a regular
註冊日: 2006-05-13
來自:
發表數: 54
[40590] Re: 淺談攝影系統
是的
各有各的優缺點
無所謂的最好與最壞
ddcat
發表時間: 2008-03-06 20:28
Home away from home
註冊日: 2005-02-16
來自: HsinChu, Taiwan
發表數: 750
[40592] Re: 淺談攝影系統
引文:

誤解2:APS, 4/3 的望遠端較 135 有天生的優勢。
我說2:135 的鏡頭在小片幅裁切下變得更望遠,但片幅越大的鏡頭解像力的需求越低,於是這種情況會在成像上有所損失,這是轉接的代價,所以只是一種取捨而非優勢。


雖然您的解說並沒有錯,
但是一旦鏡頭經過重新設計,
讓它的解析度經得起挑戰,
那麼使用較小片幅,
確實可以使用比較小的鏡頭,
獲得同等(至少不遜於)的解析力。
這就是所謂的優勢所在,
這個優勢不見得是畫質方面,
卻是在重量與機動性方面。

當然啦,
市場要越多選擇越好,
一家獨大就沒意思了。
文包
發表時間: 2008-03-06 23:43
版主
註冊日: 2005-01-05
來自: 綠葉數位影像
發表數: 1273
[40604] Re: 淺談攝影系統
好文推一個
Searchman
發表時間: 2008-03-07 11:14
Quite a regular
註冊日: 2008-02-19
來自:
發表數: 71
[40620] Re: 淺談攝影系統
引文:

ddcat 寫道:
引文:

誤解2:APS, 4/3 的望遠端較 135 有天生的優勢。
我說2:135 的鏡頭在小片幅裁切下變得更望遠,但片幅越大的鏡頭解像力的需求越低,於是這種情況

會在成像上有所損失,這是轉接的代價,所以只是一種取捨而非優勢。


雖然您的解說並沒有錯,
但是一旦鏡頭經過重新設計,
讓它的解析度經得起挑戰,
那麼使用較小片幅,
確實可以使用比較小的鏡頭,
獲得同等(至少不遜於)的解析力。
這就是所謂的優勢所在,
這個優勢不見得是畫質方面,
卻是在重量與機動性方面。

當然啦,
市場要越多選擇越好,
一家獨大就沒意思了。


您好,
經您這樣一說,我發現我的命題應該可以敘述更清楚一點:
「誤解2:APS, 4/3 轉接 135 鏡頭可以在望遠端得到天生的優勢。」(原文已更正)

另外,
如您所說,小片幅本身系統可以在望遠的同時更輕便,它更容易實現輕便望遠
但別忽略,大片幅電子感光元件因為可以拉高感光度,它更容易實現手持望遠

大小片幅,各有其一體兩面的優缺點;
就如同定焦鏡與變焦鏡,也是在成本、品質與便利之間做取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並不是說一味的追求名貴器材,而是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裝備。

總之,我喜歡寫真迷這邊懂得尊重各種系統的氣氛。
cranelin
發表時間: 2008-03-07 12:05
Quite a regular
註冊日: 2006-09-14
來自: 台中
發表數: 146
[40622] Re: 淺談攝影系統
非常同意你說的∼

小弟也是這樣認為∼

原本各家就有各家的優勢及缺點∼

尋找自己 可接受的攝影系統 ∼

但也不需要 攻擊 自己不愛的系統∼∼

在別的網站裡 總是充斥著言論的挑釁∼

不論怎麼解釋 願意聽的進去的人會聽∼

某些人的觀念已經先入為主 不論再怎麼解釋∼

似乎只會引起更大的筆戰∼∼

的確 這裡 對於其他系統的討論氣份 比起其他地方來說和諧許多∼∼

Ric
發表時間: 2008-03-07 12:36
Home away from home
註冊日: 2006-01-30
來自:
發表數: 632
[40624] Re: 淺談攝影系統
引文:

Searchman 寫道:

經您這樣一說,我發現我的命題應該可以敘述更清楚一點:
「誤解2:APS, 4/3 轉接 135 鏡頭可以在望遠端得到天生的優勢。」

另外,
如您所說,小片幅本身系統可以在望遠的同時更輕便,它更容易實現輕便望遠
但別忽略,大片幅電子感光元件因為可以拉高感光度,它更容易實現手持望遠



這樣說也不太對
若單單以望遠端來討論

並且鏡頭成像畫幅約略等同於感光區域為前提

片幅愈大,同視角的鏡頭也會愈大(體積、重量)

還容易實現手持望遠嗎?


輕便望遠和手持望遠,聽起來不同,但是好像是同樣的內涵

可能發生鏡頭很重,但是還能手持的現象嗎?(防手震也有一定的保証級數)
又或是鏡頭很輕便,但是手持有困難的現象嗎?


Searchman
發表時間: 2008-03-07 15:09
Quite a regular
註冊日: 2008-02-19
來自:
發表數: 71
[40630] Re: 淺談攝影系統
引文:

Ric 寫道:
引文:

Searchman 寫道:

經您這樣一說,我發現我的命題應該可以敘述更清楚一點:
「誤解2:APS, 4/3 轉接 135 鏡頭可以在望遠端得到天生的優勢。」

另外,
如您所說,小片幅本身系統可以在望遠的同時更輕便,它更容易實現輕便望遠
但別忽略,大片幅電子感光元件因為可以拉高感光度,它更容易實現手持望遠



這樣說也不太對
若單單以望遠端來討論

並且鏡頭成像畫幅約略等同於感光區域為前提
片幅愈大,同視角的鏡頭也會愈大(體積、重量)
還容易實現手持望遠嗎?


輕便望遠和手持望遠,聽起來不同,但是好像是同樣的內涵

可能發生鏡頭很重,但是還能手持的現象嗎?(防手震也有一定的保証級數)
又或是鏡頭很輕便,但是手持有困難的現象嗎?



您好,
在同樣的體力負荷的情況下,
小片幅系統當然可以拿得動更長焦的鏡頭,
然而更長焦的鏡頭需要更高速的安全快門,
此時小片幅系統被迫於安全快門拉高了而比較需要上腳架

大片幅因為更高的感光度可以提昇快門,較能維持手持拍攝。

簡而言之,
小片幅可以拍得更遠,但會更依賴腳架;
大片幅可以拉高感光,去維持手持拍攝。
ADI
發表時間: 2008-03-07 16:02
攝政王(特權份子)
註冊日: 2004-11-20
來自: 豬寮
發表數: 6941
[40635] Re: 淺談攝影系統
寫得真好!~

推一下!~
ddcat
發表時間: 2008-03-07 16:51
Home away from home
註冊日: 2005-02-16
來自: HsinChu, Taiwan
發表數: 750
[40636] Re: 淺談攝影系統
引文:

簡而言之,
小片幅可以拍得更遠,但會更依賴腳架;
大片幅可以拉高感光,去維持手持拍攝。


關於這點我還是有些疑問,
您的計算公式並沒有問題,
但實際使用面上,
由於安全快門本身就是經驗公式,且因人而異,
手持4/3系統300mm以下的鏡頭,
尤其又在防手振搭載的情況下,
應該不至於遇到明顯安全快門不足的困擾。
而且同樣視角下,4/3系統光圈值可以大一些。

再說許多人尚在爭論安全快門究竟要使用
等效焦長還是實體焦長倒數!?
(我個人覺得這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
因此將安全快門的問題列入所謂望遠手持的優勢或劣勢,
這個我不很同意。

比起來,
重量造成的困擾反而比較不利於手持和機動性。
而當鏡頭大到一個程度,
不論何種片幅,都需要上腳架,
此時安全快門的問題不復存在。

至於iso的問題,
應該是另一個命題吧,
小片幅本來就吃虧些。
但只要影像處理器持續進步,
即便先天不良,
除噪技術還是能做到人眼可接受的程度吧....
Searchman
發表時間: 2008-03-07 17:01
Quite a regular
註冊日: 2008-02-19
來自:
發表數: 71
[40638] Re: 淺談攝影系統
引文:

Searchman 寫道:

大片幅因為更高的感光度可以降低安全快門,較能維持手持拍攝。


先抓一下自己的包...
應該更正為:「大片幅因為更高的感光度可以提昇快門,較能維持手持拍攝。」(原文已更正)

開防手振:不影響曝光值,僅降低安全快門。
提高感光:會影響曝光值,可提昇快門(超越安全快門or凝結畫面),
            或縮小光圈(拉長景深or拍星芒)
Searchman
發表時間: 2008-03-07 17:53
Quite a regular
註冊日: 2008-02-19
來自:
發表數: 71
[40640] Re: 淺談攝影系統
引文:

ddcat 寫道:

再說許多人尚在爭論安全快門究竟要使用
等效焦長還是實體焦長倒數!?
(我個人覺得這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

以等效焦長的倒數當做建議安全快門是 135 底片時代的經驗法則,
例如 135 標準鏡 50mm 的建議安全快門是 1/50,
有練過的叔叔通常可以放慢,能放多慢就看個人本事啦!
建議的安全快門當然是要用等效焦長的倒數,
不然小 DC 的實際焦長約 6~18mm,您可以試試看囉!

另外,
1. 重量越重越不利手持。﹝體力﹞
2. 等效焦長越長越不利手持。﹝安全快門﹞
3. 感光度越高越有利於手持。﹝提昇快門﹞
我相信任何片幅都應該一併考量的。

當然,也有人說迷你相機太輕太小,不好拿穩,反而容易手振。
ITO
發表時間: 2008-03-07 19:39
網站管理員
註冊日: 2004-09-15
來自: 日本
發表數: 30762
[40652] Re: 淺談攝影系統
感謝Searchman兄的精心分析
小弟個人考量基本上較簡單,
假如錢夠多,出門又有專人幫小弟扛機鏡腳架,
120機背小弟都想用。

但現實狀況,小弟只能找一個目前各方面平均點最適合小弟需求的系統
Ric
發表時間: 2008-03-07 19:59
Home away from home
註冊日: 2006-01-30
來自:
發表數: 632
[40653] Re: 淺談攝影系統
我還是覺得把安全快門扯進來怪怪的耶

我的前文是指「在相同視角下」

在相同視角下,不就是具有相同安全快門? (如果以您 1/焦長 公式來算)


以您上述例舉
(雖然我很好奇為什麼最後「正確」曝光值會兩個系統不一樣…
是因為防手震嗎? 但是防手震的使用 135 比 4/3 的歷史更久耶…)


4/3 200mm 和 135 400mm 都有相同安全快門

在相同光圈之下,200mm 肯定比 400mm 體積輕、重量小

我很好奇的是
為什麼 200mm 會依賴腳架,而 400mm 更容易手持?

ISO 不同?
嗯,同時用兩個變數 (曝光值,ISO值), 來討論嗎?

Searchman
發表時間: 2008-03-07 21:16
Quite a regular
註冊日: 2008-02-19
來自:
發表數: 71
[40655] Re: 淺談攝影系統
引文:

Ric 寫道:

4/3 200mm 和 135 400mm 都有相同安全快門
在相同光圈之下,200mm 肯定比 400mm 體積輕、重量小

您好,
看來我講得有點複雜,要用另外一種方法說明。

就依您所說的這部分來看好了,
先假設鏡頭同光圈,且 135 400mm 手持拍攝沒問題,
「4/3 200mm 和 135 400mm 都有相同安全快門」沒有錯都是 1/400,
由於一般而言 135 DSLR 的 ISO 可以開得比較高,所以 135 有利於手持!

此時一定有人會說:「不公平!4/3 200mm 比較輕耶!」
好吧,我們提供 4/3 用更長焦的鏡頭達到與 135 400mm 同等重量,
雖然實現了望遠的優勢,但安全快門也隨之再提升,4/3 又更加不利於手持。

這樣說明有比較清楚嗎?

當然,若 4/3 不加長焦距,改用更大的光圈達到與 135 400mm 同等重量,
4/3 用大光圈去追逐 135 的高 ISO,
此時就要看 4/3 光圈大幾級、135 的 ISO 高幾級了;
如果打平的話,那兩者的望遠程度還是一樣。
PENTAKON
發表時間: 2008-03-07 21:26
Home away from home
註冊日: 2007-10-16
來自: TOKYO
發表數: 982
[40656] Re: 淺談攝影系統
整理得真好。
推!
Ric
發表時間: 2008-03-07 21:56
Home away from home
註冊日: 2006-01-30
來自:
發表數: 632
[40657] Re: 淺談攝影系統
我不能理解
為什麼明明相同視角之下,已經證實鏡頭輕小手持
卻還要再「提供更長焦的鏡頭達到與 135 400mm 同等重量」來證明不利於手持?

這時候的視角又不一樣了

話說攝影評比應該不是比相同重量,不同焦段吧…

如果比相同重量
我可以不加鏡頭重量,但是在機身上面加掛手機、eeePC 來相比嗎?

那麼我是不是可以說,在相同視角之下,相同重量之下
4/3 使用者還可以在手上外攜輕便筆電或是手機?


另外,大光圈 和 加高ISO 在某種範圍上會造成不同的結果,比如相同快門下,景深不同
也應該不能相比較吧

我只是很好奇,為什麼這些討論,仔細看,都是兩種以上變數同時作用?
Searchman
發表時間: 2008-03-07 22:26
Quite a regular
註冊日: 2008-02-19
來自:
發表數: 71
[40658] Re: 淺談攝影系統
引文:

Ric 寫道:
我不能理解
為什麼明明相同視角之下,已經證實鏡頭輕小手持
卻還要再「提供更長焦的鏡頭達到與 135 400mm 同等重量」來證明不利於手持?

這時候的視角又不一樣了

話說攝影評比應該不是比相同重量,不同焦段吧…

如果比相同重量
我可以不加鏡頭重量,但是在機身上面加掛手機、eeePC 來相比嗎?

那麼我是不是可以說,在相同視角之下,相同重量之下
4/3 使用者還可以在手上外攜輕便筆電或是手機?


另外,大光圈 和 加高ISO 在某種範圍上會造成不同的結果,比如相同快門下,景深不同
也應該不能相比較吧

我只是很好奇,為什麼這些討論,仔細看,都是兩種以上變數同時作用?

其實我一開始所說的本來就很單純:
「如您所說,小片幅本身系統可以在望遠的同時更輕便,它更容易實現輕便望遠
 但別忽略,大片幅電子感光元件因為可以拉高感光度,它更容易實現手持望遠。」

然而大片幅 CCD/CMOS 拉高感光度的效用其實每個焦段都適用,不是只有望遠。

當時是您對此簡單的結論提出質疑才會有後來的討論:

引文:

引文:

Searchman 寫道:
另外,
如您所說,小片幅本身系統可以在望遠的同時更輕便,它更容易實現輕便望遠
但別忽略,大片幅電子感光元件因為可以拉高感光度,它更容易實現手持望遠

Ric 寫道:
這樣說也不太對
若單單以望遠端來討論

並且鏡頭成像畫幅約略等同於感光區域為前提

片幅愈大,同視角的鏡頭也會愈大(體積、重量)

還容易實現手持望遠嗎?

Ric
發表時間: 2008-03-07 23:38
Home away from home
註冊日: 2006-01-30
來自:
發表數: 632
[40661] Re: 淺談攝影系統
我可能比較另類,因為我分不清楚「輕便望遠」和「手持望遠」的不同

輕便為何不能手持?
手持為何不是因為輕便?
**************************************************

另外,
大片幅感光元件的確是有優勢可以拉高 ISO 來獲得低雜訊
但是這個目前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畫素密度相對較低

同樣的畫素密度會有這樣的通解嗎?

**************************************************

基本上,一張照片由視角、景深、快門決定

在比較不同片幅系統時,我們仍然必需固定以上三者,才能真正理解系統的差異

為什麼我說上述的討論有兩種以上變數同時運作
因為拉高 ISO 與加大光圈這兩個補償方式,雖然可以固定快門值,但是卻會造成不同的照片


在提及安全快門時
又有不同的曝光和其它改變安全快門機制作用

***************************************************

上述就是我看到此篇比較文的質疑
不過,可以不用理睬
因為我只是無法理解您單純的結論
collective
發表時間: 2008-03-08 00:02
版主
註冊日: 2004-10-18
來自: 柏格方塊
發表數: 13120
[40663] Re: 淺談攝影系統
135 DSLR+ SIGMA APO 200-500mm F2.8和4/3 DSLR+ OLYMPUS ZD 90-250mm F2.8當例子,是否可以說明當鏡頭的體積與重量大到某一程度,不管ISO再如何拉高,手持攝影已經是不可能了?
(1) 2 »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前一個主題 | 下一個主題 | 頁首

無發表權
 

回首頁 | 新聞區 | 討論區 | 電子相簿 | 投票 | 網站連結 | 夥伴網站 | 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