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區塊
帳號:

密碼:

自動登入 (請勿在公用電腦上登入時選擇「自動登入」選項,以防個人資料外洩。)

遺失密碼嗎?

何不馬上註冊!
# 主選單區塊
# 誰在線上區塊
 會員: 0
 訪客: 159

# 搜尋區塊
center   討論區主頁 » SONY DSLR、Konica Minolta SLR » SONY 本年度DSLR出貨目標60萬台無發表權

| 新的在前 前一個主題 | 下一個主題 | 頁尾
發表者 討論內容
Walt
發表時間: 2007-05-18 12:46
Home away from home
註冊日: 2005-07-09
來自: www.dplab.org
發表數: 590
[27758] Re: SONY 本年度DSLR出貨目標60萬台
引文:

Ric 寫道:
一個只靠行銷,但是沒有實質內容
顧客受騙一次,難道還會再想上當第二次嗎?
手腳看破,行銷也沒用

一針見血
Zephyr
發表時間: 2007-05-18 14:16
Home away from home
註冊日: 2005-08-05
來自:
發表數: 755
[27763] Re: SONY 本年度DSLR出貨目標60萬台
引文:

Ric 寫道:
一個只靠行銷,但是沒有實質內容
顧客受騙一次,難道還會再想上當第二次嗎?
手腳看破,行銷也沒用


光x的三國無雙不就這樣騙了消費者好幾次了嗎 ...
IvanTseng
發表時間: 2007-05-18 14:48
Just can't stay away
註冊日: 2004-11-24
來自:
發表數: 297
[27764] Re: SONY 本年度DSLR出貨目標60萬台
引文:

Zephyr 寫道:
引文:

Ric 寫道:
一個只靠行銷,但是沒有實質內容
顧客受騙一次,難道還會再想上當第二次嗎?
手腳看破,行銷也沒用

光x的三國無雙不就這樣騙了消費者好幾次了嗎 ...

別這麼說啦...
我還是玩得挺開心的...
管他幾代管他有沒有啥進步, 能砍人就好...
collective
發表時間: 2007-05-18 14:50
版主
註冊日: 2004-10-18
來自: 柏格方塊
發表數: 13120
[27765] Re: SONY 本年度DSLR出貨目標60萬台
其實廠商就使用者的觀點,去開發產品的新功能與新架構,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
舉例來說,Nikon當年也和MINOLTA同屬機身對焦馬達架構的.最後有和Canon一樣採用了鏡身對焦馬達.
Nikon和Canon有鏡身防手振,為了競爭,其他廠商找到其他的方式做成機身防手振.
Canon在感光元件除塵和Live View上也不得不做出對策.Canon不是老大嗎?為什麼要去追隨市佔率小了很多的對手?難道不是因為有競爭的壓力嗎?
當年MINOLTA AF系統相機一出,技壓群雄.市佔率第一名,也造成了一股AF的風潮.這都說明了許多新功能都是設計出來讓人可以更方便的使用相機的.
以上是小弟的淺見
Ric
發表時間: 2007-05-18 23:37
Home away from home
註冊日: 2006-01-30
來自:
發表數: 632
[27776] Re: SONY 本年度DSLR出貨目標60萬台
引文:

collective 寫道:
其實廠商就使用者的觀點,去開發產品的新功能與新架構,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
舉例來說,Nikon當年也和MINOLTA同屬機身對焦馬達架構的.最後有和Canon一樣採用了鏡身對焦馬達.
Nikon和Canon有鏡身防手振,為了競爭,其他廠商找到其他的方式做成機身防手振.
Canon在感光元件除塵和Live View上也不得不做出對策.Canon不是老大嗎?為什麼要去追隨市佔率小了很多的對手?難道不是因為有競爭的壓力嗎?
當年MINOLTA AF系統相機一出,技壓群雄.市佔率第一名,也造成了一股AF的風潮.這都說明了許多新功能都是設計出來讓人可以更方便的使用相機的.
以上是小弟的淺見



我要表達的是

改變消費者使用習慣是産品創新主要目的之一
目的有沒有達成
就是看市佔率

我要澄清的是
附加價值等於功能上「可有可無」
不等於「無用」

collective
發表時間: 2007-05-20 10:32
版主
註冊日: 2004-10-18
來自: 柏格方塊
發表數: 13120
[27811] Re: SONY 本年度DSLR出貨目標60萬台
十分同意Ric兄用市佔率來評斷一個功能是否成功
但是市佔率應該要算該擁有功能的所有廠家的所有產品的總和,才能決斷這個功能是成功還是失敗吧

影響單一品牌市佔率的原因很多,用單一品牌的市佔率來評斷某新功能是否成功,似乎不太可行.
拿單眼反光系統相機的自動對焦功能來說,最初做出自動對焦單眼反光相機系統在市場上攻城掠地,並曾經擁有最高市佔率的MINOLTA,最後的結果是先被KONICA合併,合併後的KONICAMINOLTA再將整個AF SLR部門賣給SONY,等於最後MINOLTA的市佔率是0(小弟這樣說也許太苛刻),但是有AF的SLR/DSLR的相機的整個市佔率卻是非常非常的高.

AF在推出當時也算是附加功能,當時的專業攝影人用MF一樣可以拍賽車(回想當年讀書時,全班上就只有我一個人拿AF SLR),只是幾年之後AF就成了主流.

Canon在最高等級的最新DSLR上也加入Live View,小弟可以想像未來這個功能將被善用,利如定點監視拍生物的照片,攝影者的眼睛就可以不必一直貼在光學觀景窗上;未來OLYMPUS E-1的後繼機上的可翻轉LCD+Live View,將讓使用可交換鏡頭DSLR的使用者,可以有更多操作相機上的自由度,聰明的使用者將會善用這個功能,來拍從前困難甚至幾乎不能拍到的照片
Ric
發表時間: 2007-05-20 12:20
Home away from home
註冊日: 2006-01-30
來自:
發表數: 632
[27813] Re: SONY 本年度DSLR出貨目標60萬台
創新技術的成功與否,要看獨立産品市佔率


基本上,我個人不認為一體化的系統是為附加價值

一來,整體 AF 的性能必需要搭配機身和鏡頭兩者
二來,當年由 MF 轉為 AF 的同時,(當年主力)廠商從根本變更接環規格

所以 AF 技術的導入,為相機整體性能邁入另一個階段
並非可有可無
因為舊有的 MF 鏡頭在 AF 機身都得不到完全的支援
而新的 AF 鏡頭也在 MF 機身上得不到相同的支援


Liveview 好不好,除塵好不好,防手震好不好
總是見仁見智,這個在其它網站已經吵了不知道多少次

只回應,我個人不認為 Canon 加入除塵是迫於 Olympus 的壓力
純粹就是讓還在徘徊選擇的消費者沒有藉口為了除塵去選 O
即便 O 的除塵功能還是最好
這就是一種行銷

那為什麼這種行銷 Canon 還是會成功
因為就算上當的消費者認為是除塵不行,
他們還是可以在其它遠遠勝過對手的功能上得到心靈上的安慰


回歸主題
我基本上認為 Liveview 不是 Sony 拯救市佔的仙丹妙藥
(我沒說 Liveview 對其它廠牌的市佔率提升沒用)

Alpha 系統的使用者早已經了解這個系統的弱點所在
而且已經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在期待更大的突破
Sony 要拯救市佔的首要目標就是先做機身性能的突破

加上Liveview
然後還是吃以往 9 和 7 的老本
兇多吉少
collective
發表時間: 2007-05-20 13:09
版主
註冊日: 2004-10-18
來自: 柏格方塊
發表數: 13120
[27816] Re: SONY 本年度DSLR出貨目標60萬台
當技術成熟到一定程度,Live View就有可能成為DSLR的一項標準功能.原因無他,因為它確實會讓可交換鏡頭DSLR系統的使用者,在拍照上有了更大的"空間"
在MINOLTA α7000之前也有好幾台的AF SLR,它們為何都沒有成為主流產品?

如Ric兄所言,Canon不是因為OLYMPUS的競爭壓力而做出感光元件除塵的對策.那說Canon做出感光元件除塵的原因,是因為消費者感光元件除塵這個功能的需求總對吧?Canon若真的認為這不是一個問題的話,大可一直繼續不要做出這個功能,然後再讓大家自己動手去清.反正我Canon是市場佔有率的龍頭老大,說了就算數呀

也回歸正題,要請教Ric兄對SONY新α DSLR在機身性能上要有那些方面的突破才會對其市佔率有幫助?小弟也是α系統的老用家,很想知道答案,感謝感謝
Walt
發表時間: 2007-05-20 13:31
Home away from home
註冊日: 2005-07-09
來自: www.dplab.org
發表數: 590
[27818] Re: SONY 本年度DSLR出貨目標60萬台
引文:

collective 寫道:
也回歸正題,要請教Ric兄對SONY新α DSLR在機身性能上要有那些方面的突破才會對其市佔率有幫助?小弟也是α系統的老用家,很想知道答案,感謝感謝

個人的看法是:
1.中階機種對焦性能至少要與MCAM1000打平,高階機種對焦性能至少要與MCAM2000打平,不然連Nikon都追不上了想要威脅Canon那就是痴人說夢。
2.快門遲滯標準同上
3.閃燈系統除了要支援APS-C到11mm,最好能在無線遙控閃燈上達到SB-800的水準,還有增加色溫資訊回饋,當然如果新機對焦系統改了,閃燈很有可能要改款對焦補助燈才能完整支援,此外要是如果還像HVL-F56AM+α100一樣預閃與正式閃燈間隔還是太長的話那會是壓倒很多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注意上述標準都只是希望能與Nikon追平而已,還沒提到EOS1D mk3呢

另外最好新鏡全部都有SSM.....C,N的對焦不光是靠機身,鏡頭同樣重要。

collective前輩如果拍拍動態應該就可以體會一把命中率偏低的狙擊槍跟一把命中率高的機關槍對獵物的殺傷力的差異。
Ric
發表時間: 2007-05-21 01:47
Home away from home
註冊日: 2006-01-30
來自:
發表數: 632
[27833] Re: SONY 本年度DSLR出貨目標60萬台
對於 Canon 對除塵功能的導入
我是回應最早 Collective 兄指出是因為 Olympus 産品的壓力
至於 Canon 對除塵功能的重視與否,看效能就可以知道二三
效能不彰,但是拿來說嘴
這並不叫做回應「消費者需要感光元件除塵的需求」

而且同理,若市場上的確存在者大量「消費者需要感光元件除塵的需求」,怎麼我們並沒有看到積極反映到 Olympus 的系列産品

當一項功能並不能讓大部份消費者依此做出關鍵性的購買決定
那相對而言,它對於現今的消費市場來說屬於附加價值

再度回應 AF SLR 的部份
AF 和 MF 的規格不同,操作邏輯有異,不難理解需要一項AF系統整合成熟的産品來獲得市場勝利。

反觀Liveview, Liveview 技術的導入早在小型 DC 已經普遍受到應用。更不要忘了,在數位相機發展的同時,數位攝影機也在持續發展之中。目前使用在 DSLR 上的 Liveview 相對於我們在消費型DC當中所見的 Liveview 並沒有突破性的發展。

我在這篇文章的開頭就不想討論
除塵/Liveview/防手震的好與不好
所以我們可以在這個部份的應用優劣可以轉向其它文章或是論壇

我只是說這三樣都很難會讓消費者做出購買上關鍵性的決定
比方說:
今天有一位消費者說
我想買找一台相機有除(防)塵/Liveview/防手震
不管它色彩/對焦性能/觀景窗明亮大小/快門時滯/搭配鏡頭

如果消費習慣變成如此,那我會說上述這三者是基本性能
而非附加價值

但是如果有消費者選Nikon (三無)
然後說
沒有機身防手震?那我「選」有 VR 的鏡頭 (他也可以「選」沒有 VR 的鏡頭

沒有除塵?那我送廠商「或」自己清「或」用軟體清

沒有Liveview? 那我接「垂直觀景器」代用,或是外接電子儀器

由於 Nikon 三無仍能獲勝
所以三有對我而言是屬於附加價值


至於 alpha 系統要如何突破才能扳回市佔率?
拿 9 和 7 和 F6 相比
就可以知道要爭個「穩定」的老三(不是相對多數的老三)
事實上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collective
發表時間: 2007-05-21 07:38
版主
註冊日: 2004-10-18
來自: 柏格方塊
發表數: 13120
[27837] Re: SONY 本年度DSLR出貨目標60萬台
Ric兄,
您的論述小弟瞭解了.
小弟對Live View的回應,是因為您回應了ITO兄
引文:

ITO 寫道:
小弟猜可能會有LiveView


引文:

Ric 寫道:

其實從Nikon 「三無」相機仍能霸據一方,
就可以知道消費者對相機基本性能的需求還是多過一堆附加價值
配菜還是不能當正餐

對焦性能、連拍、快門時滯、可靠耐用等等之類的基本要件還是消費者關心的重點

如果上述要件並沒有突破性的發展,只是在一般的基礎上疊床架屋
像除塵、Liveview、防手震之類的
我覺得還是花拳繡腿

沒有真功夫,市佔是不會有起色的


小弟要說的事,您認為那些花拳繡腿,也許是現在技術仍未發展到非常成熟,但是當它們好到可以讓攝影者的拍攝行為起了變化,那自然就會成為一種必要功能了.
前面小弟說過了,現在再詳細說一下,
MINOLTA α7000之前的Nikon F3AF,Canon T80,PENTAX ME-F,OLYMPUS OM-30等AF相機未何沒有成功成為主流?最大的原因小弟認為是因為技術還不夠成熟.而非AF這個創新功能沒有價值.因為某些人認為這個很有價值並不斷努力研究發展,所以日後開花結果.
想當年Nikon,OLYMPUS和PENTAX跟在MINOLTA之後推出的第一代AF相機,AF性能差了MINOLTA同時期的AF相機一截,但是還是推出了,原因何在?是AF在此時已經成為主流了吧..

從DC上來看,擁有光學觀景窗的已經很少了,會用它的使用者就更少了,從此不難看出 Live View的未來.現在DSLR上的Live View已經可以在拍攝前的即時監看時就把色溫調整好了,相信未來仍會持續改進其功能與應用.

您提到Nikon三無仍獲得勝利.沒錯,現在是如此,但個人覺得如果Nikon可以永遠保持三無而一直勝利下去,那才是三無的真正勝利.

小弟個人認為Live View會是趨勢而已
bri-n
發表時間: 2007-05-21 09:46
Just can't stay away
註冊日: 2006-06-17
來自:
發表數: 281
[27840] Re: SONY 本年度DSLR出貨目標60萬台
引文:

collective 寫道:
小弟個人認為Live View會是趨勢而已


光學觀景窗還是有極限的,
否則萊卡的M系列與R系列會並行那麼久,因為各有優缺點存在,
如果停留在光學觀景窗的時代,永遠無法解決。
DSLR在照明不足的場合,
雖然可以AF,但有些狀況卻很難知道拍到甚麼、對到甚麼。
Live View在現階段最起碼是一個補助。
這也是SONY生產Sensor 趨向CMOS化附帶的一項功能,
雖然目前EVF比OVF的局限更多,但電子技術會持續發展的,
當類比訊號數位化的速度進展到一個程度時,
DSLR反而會是特殊用途的相機。
( 因為電子傳輸速度很難超越光速 )

總有一天,無反光鏡、無五菱鏡、非連動測距、輕巧、
造價更便宜、鏡頭光學品質更佳,
但可以交換鏡頭的新機種將會出現。

眼下把Live View視為花招也可以,視個人所需。
但產業的趨勢要看大眾所需,未來的消費者所需。
現階段Nikon三無的大賣,個人反倒覺得是生存競爭策略的轉進,
絕對不是可以誇耀的典範。
Ric
發表時間: 2007-05-21 12:23
Home away from home
註冊日: 2006-01-30
來自:
發表數: 632
[27844] Re: SONY 本年度DSLR出貨目標60萬台
因離題太多(有更多人對於討論 Liveview 好壞的興趣,更甚於討論何種相機技術需優先納入)


只簡單回應離題的部份

防手震對抗的不是快門速度,而是身體肌肉的強度
Liveview 對抗的不是光學觀景窗,而是水晶體和視網膜

這兩者都只能解決攝影某一端的問題,
而非大部份攝影問題的解答

collective
發表時間: 2007-05-21 12:56
版主
註冊日: 2004-10-18
來自: 柏格方塊
發表數: 13120
[27845] Re: SONY 本年度DSLR出貨目標60萬台
引文:

Ric 寫道:
因離題太多(有更多人對於討論 Liveview 好壞的興趣,更甚於討論何種相機技術需優先納入)


只簡單回應離題的部份

防手震對抗的不是快門速度,而是身體肌肉的強度
Liveview 對抗的不是光學觀景窗,而是水晶體和視網膜

這兩者都只能解決攝影某一端的問題,
而非大部份攝影問題的解答


Ric兄,您說出重點了.
相機就是拿來給人用的,所以幾乎所有的功能都是用來幫助人們拍照.
相機上幾乎所有的功能都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都是互相依靠幫忙才能達成攝影的目的.
AF也是設計來讓人們更方便輕鬆拍照的.
就是因為大部份的人的身體肌肉強度都沒到頂尖,所以不論做在鏡頭或是機身上,以手持攝影為主要拍攝方式的135片幅以下DSLR系統幾乎都有了防手振的功能.
而Live View,小弟覺得不是要對抗光學觀景窗,更不是水晶體與視網膜.而是來解放攝影者的眼睛,不必一直貼在光學觀景窗口,從而擴大拍攝的角度.另外bri-n兄提到的,也許將來數位感光元件的感光度會提高到我們現在無法想像的地步,Live View似乎會成為在極昏暗狀況下拍攝照片的利器;還有,Live View在潛水攝影的運用上,也是很不錯的
Ric
發表時間: 2007-05-21 13:27
Home away from home
註冊日: 2006-01-30
來自:
發表數: 632
[27847] Re: SONY 本年度DSLR出貨目標60萬台
Collective 兄,你說我說出重點
但是你引申的部份其實都不是我說的內涵

在此澄清一下
ITO
發表時間: 2007-05-21 13:27
網站管理員
註冊日: 2004-09-15
來自: 日本
發表數: 30762
[27848] Re: SONY 本年度DSLR出貨目標60萬台
當年日本相機廠怎麼努力也無法以測距連動相機與德國抗衡,
但避開德國測距連動相機的鋒芒,
以SLR使日本相機工業不但超越了德國,
還成為獨霸世界的地位。

而個人認為Live View 也是現在電子時代新參入的家電大廠自認為技術上能抗衡傳統相機大廠的新武器之一
collective
發表時間: 2007-05-21 13:41
版主
註冊日: 2004-10-18
來自: 柏格方塊
發表數: 13120
[27849] Re: SONY 本年度DSLR出貨目標60萬台
Ric兄,
對不起,小弟沒說清楚.
小弟所謂您說出重點,指的是相機的功能是拿來解決人們拍照需求的這個觀點.
至於某某功能的價值,小弟意見與您是相左的,否則就不用寫了啦
最後還要感謝您的包容啦
yyhsu
發表時間: 2007-05-21 14:00
Just can't stay away
註冊日: 2006-02-21
來自: Taiwan , now in Tsukuba
發表數: 183
[27850] Re: SONY 本年度DSLR出貨目標60萬台
真是精采的討論

其實
產品的功能有一部分也許是反映市場需求,
但是市場的接受程度,的確是可以由銷售反應來看出
只是,因為現在的像機產品的功能多樣化,加上既有的大廠商盤據
新功能的市場接受度的衡量就不是單純的比較不同廠家市佔率就可以明瞭了。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如果單一公司的市佔是因此而上升,那這個功能的發展性就有一定可期待的地方,但是就live view這個功能而言,也似乎不是一般用家開始考慮O記的起點,而且直到最近這項功能才引起一定的注意力。
說到後來,一個機型或是廠牌要賣得好,基本功能真的要有一定的水準,不然,中長期的市佔是不會好的
cw.wang
發表時間: 2007-05-21 16:11
Just can't stay away
註冊日: 2004-11-18
來自:
發表數: 194
[27852] Re: SONY 本年度DSLR出貨目標60萬台
繼續離題,不好意思 。小弟是覺得,用市佔率來評估消費者的需求、產品功能的重要與否,是不是太過強化了兩方面的因果關係,換句話說,高估了【市佔率】的解釋性?

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與瞭解、乃至產品未來的發展走向,有時很難從市佔率看出個端倪。市佔率常常只能告訴我們,消費者在某個時間點上,對某種商品做了什麼選擇。如果從這裡想進一步推論出商品的功能對消費者重不重要,看來合理,但其實是一種後見之明,對於瞭解消費者未來需要什麼幫助有限。

大部分消費者在做決定的時候,價格、廠商、行銷左右了我們絕大多數的考量,對選擇市場同質性越多的商品,及對我們越不瞭解的商品來說,越是如此。當 3C 這樣複雜的商品已經非常普及化的時候,這三個要素對市佔率的影響越明顯,個人覺得 DSLR 已經發展到這個程度了。很多功能、優點、缺點其實都是【少數專家】才去鑽研的。然而專家是一票,非專家是一票,真正構成並左右市佔率這塊大餅的,是【多數非專家】。

以買電視來說,一般家庭大概就擬好「預算」,走進賣場,看幾個「大牌子」,比較一下尺寸、色彩,就可以做決定了;會去注意接頭端子、跟家裡其他設備搭配性的人就比較少。買 DSLR 呢?價錢各家差不多,焦段也沒概念(還有人不知道買 DSLR 原來還 "附鏡頭" 呢),所以選哪家呢?當然靠大邊站,紅黃選一個(其實這點通常還是親友決定的)。如果現在 DSLR 的普及度已經到了這種程度,市佔率的組成也由上面這樣的消費者佔了多數,那我們能從市佔率,回頭推論出多少 "消費者對相機基本性能的需求"?

我絕對不是否定相機基本性能的重要性,但是要能從市佔率,回頭推論出 "消費者對相機性能的需求",應該是在市場都由專家組成時,推論才成立。然而 DSLR 的發展已經到了無須專業才能使用的程度,對光圈快門毫無概念的人也能弄一台來用,因此用市佔率來分析,其實只能看到消費者做了什麼選擇,而沒辦法看清楚消費者需要什麼功能、什麼功能對他們最重要。再舉個很爛的例子,我們從滿街跑的計程車市佔率,能瞭解運將/車行重視的車子舒適度、省油、安全、馬力、扭力的程度嗎?還是我們只確定了 Toyota 計程車在台灣超多,這樣的事實而已?

至於新功能、理念的開發納入,這絕對是要看長遠的,有的想法太過先進甚至詭異,搞到消費者趕不上,技術趕不上,因此時不我予、叫好不叫座,最後胎死腹中,都是常有的事------但這無損其歷史價值。

P.S. 廠牌對於選購 DSLR 的影響力,實不容小覷,因為選擇了某個廠牌,也就等於選擇了其相對的鏡頭資產/包袱。能購買更多的【未來選擇性】,即使在自己一知半解的情況下,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digito77
發表時間: 2007-05-23 16:17
Just popping in
註冊日: 2006-11-09
來自:
發表數: 10
[27927] Re: SONY 本年度DSLR出貨目標60萬台
引文:

ITO 寫道:
而個人認為Live View 也是現在電子時代新參入的家電大廠自認為技術上能抗衡傳統相機大廠的新武器之一


ITO兄點出一個重點, "不要用傳統的角度去思考一個新功能的用處".
有時新功能看來沒什麼用, 只是它還沒被找到或發展到最好用的地步.

就以這個Live view來講, 目前我也用不到. 很多人說單眼要貼在臉上拍才拍得好, 所以這功能沒有用. 但是當這功能解析度做高了以後, 也是可能放個新營幕到觀景窗裡. 省去反光鏡和五稜鏡的成本, 用另一種方法來實現.
這只是個假設, 未來不一定會是這樣. 但是未來的發展和應用是很難說的.
« 1 (2) 3 »
| 新的在前 前一個主題 | 下一個主題 | 頁首

無發表權
 

回首頁 | 新聞區 | 討論區 | 電子相簿 | 投票 | 網站連結 | 夥伴網站 | 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