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區塊
帳號:

密碼:

自動登入 (請勿在公用電腦上登入時選擇「自動登入」選項,以防個人資料外洩。)

遺失密碼嗎?

何不馬上註冊!
# 主選單區塊
# 誰在線上區塊
 會員: 0
 訪客: 258

# 搜尋區塊
center   討論區主頁 » 廠商動態 » 全球DSC成長趨緩 台廠挾成本優勢將成代工重鎮無發表權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前一個主題 | 下一個主題 | 頁尾
發表者 討論內容
Number5
發表時間: 2005-10-12 16:40
版主
註冊日: 2004-12-04
來自:
發表數: 1918
[5370] 全球DSC成長趨緩 台廠挾成本優勢將成代工重鎮
[轉載DigiTimes]

全球DSC成長趨緩 台廠挾成本優勢將成代工重鎮
日商退守轉進DSLR 汰換機需求帶動另一波成長

--------------------------------------------------------------------------------

(許金池、許志順/採訪中心) 2005/10/11












 明鏡、寶劍和勾玉被古時的日本,視為改變人們生活的3大神器;1990年代日本泡沬經濟前,電視、冰箱和洗衣機,曾經成為日本在全球經濟版圖上的驕傲,但曾幾何時已被崛起的南韓和大陸所取代;在全球數位化的潮流下,影像工業成為日本奉為新一代國家神器的珍貴寶器,數位薄型電視、DVD/HDD錄放影機和數位相機(DSC),成為日本近年在全球產業佈局中,新興的3大神器。

 隨著數位相機技術發展逐漸趨於成熟,迫於價格競爭壓力,使得原本堅持自製的日系品牌開始思考釋出委外代工的可能性,雖然2005年全球數位相機需求量約達8,000萬台,離市場飽和成熟期約1億台數量,已相距不遠,不過,基於價格、利潤導向考量,日系品牌不得不轉往DSLR發展,日系廠相繼退守DSC製造領域,對台系專業DSC廠而言,反倒是另一個發展契機。

 日商相繼退守DSC製造

 由於自2004年以來數位相機市場競爭激烈,平均單價(ASP)快速下滑,使得許多日系廠商業績表現不佳,並採取壯士斷腕的政策以減少虧損,包括Pentax將重心轉往上游光學元件發展;京瓷(Kyocera)退出數位相機業務;奧林帕斯(Olympus)和柯尼卡美樂達(Konica Minolta)祭出裁員關廠的手段,以挽救不斷虧損的財務赤字等等。

 日系廠商儘管在營收和獲利上表現不佳,但由於美國、大陸和東南亞市場需求強勁,使得出貨量仍持續成長,卡西歐和奧林帕斯各自預估,在2005年會計年度,自家數位相機的出貨量將各成長35%和7%,達到500萬和890萬台,而富士(Fujifilm)也將從2004年610萬台,成長至2005年的770萬台。

 其中數位相機在2005年500萬畫素成為市場主流後,雖然各家廠商仍往更高畫素發展,但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已經夠用,在畫素之爭漸緩的趨勢下,價格成為另一個主戰場。

 雖然2004年數位相機市場已演出過1場淘汰賽,但包括美、日系廠商大舉釋單台灣代工組裝的訂單,在2005年第二季才開始陸續發酵,其中包括普立爾(2394)、華晶科(3059)、佳能(2374)和亞光(3019)等,紛紛調高出貨比重,2005年台灣數位相機總出貨量將可突破3,000萬台,佔全球36%以上,台廠成為全球數位相機代工重鎮的趨勢儼然成形。

 代工訂單釋出 台廠各爭一片天

 為了壓低售價維持市佔,日系大廠紛紛將中低階機種,釋單給擅長降低成本(Cost Down)的台廠代工組裝生產,使得台廠紛紛在2005年上半調高全年出貨比重,遠高於2004年底的預測,使得台灣代工廠訂單大增,其中,包括普立爾在8月的法說會中表示,要達到年初設定800萬台的目標已不是問題,並往全年900萬台、甚至更高邁進;另外,受惠柯達(Kodak)大舉釋單的華晶科,也有相同的實力,2家爭奪數位相機龍頭廠的話題,隨著不斷調高的出貨數量,在市場上炒得火熱。

 另外,包括亞光和佳能,2005年出貨量各設定450萬和400萬台,兩家業者皆表示,要達到原先設定的目標已非難事,並有向上成長的可能。根據DigiTimes Research調查指出,2005年台灣廠商數位相機總出貨量,將可突破3,000萬台,佔全球36%以上,較2004年出貨量突破2,000萬台,全球市佔30%更上層樓,2007年甚至可達到50%以上,台廠成為全球數位相機代工重鎮的態勢已然成形。

 根據IDC統計與各家DSC業者預估,2005年全球數位相機需求量約落於8,000萬∼8,500萬台區間,雖然日系廠如佳能(Canon)與SONY仍堅持採取自製策略,不過,其他二線品牌如Pentax、Olympus、富士(Fujifilms)、尼康(Nikon)等,均有擴大釋出委外代工訂單的跡象,雖然目前日系品牌釋出代工訂單比例仍以日系專業代工廠如三洋(Sanyo)、船井(FUNAI)與國際(Panasonic)為大宗,不過,在龐大的價格競爭壓力,台系廠所佔比重必然會持續增加。

 2004年全球數位相機需求約6,500萬台規模,4家台系廠累積總出貨量約1,500萬台,若加入已退出代工市場的致伸、群光與二線廠如明騰、矽峰數量,台系廠總出貨量約落於1,700萬∼1,800萬台區間,約佔整體市佔率27∼28%。

 雖然台系DSC廠近1∼2年歷經一波波淘汰洗牌整合效應,不過,2005年4家主要業者包括普立爾、華晶科、亞光與佳能出貨預估來看,均可望較2004年維持50∼80%成長,其主要成長動力,除來自於吸收已退出市場台系廠所遺留下來的數量外,日系廠擴大來台釋單也是不爭事實。

 根據各家所喊出目標,2005年台系廠產製DSC佔全球市佔率可望一舉突破3成,而在日系廠釋單壓力大增的情況下,已有台系廠樂觀預估2008年台製DSC比重可望提升至4∼5成,屆時,存活下來的台系廠必須每年要有1,000萬台代工實力。

 目前日系二線品牌釋出委外代工訂單比例較高如卡西歐(Casio)約8成,尼康也有9成水準,其他品牌約從5∼8成不等,雖然2004年仍是釋出仍是以日系專業代工大廠為主,不過,隨著台系廠技術、品質趨於穩定,價格與日系廠相比具有競爭優勢的情況下,日系廠增加來台下單數量將是必然趨勢。

 日系品牌仍為市場主流 台品牌廠依然受制

 雖然台廠成為全球數位相機代工重鎮,但在品牌經營上仍需要相當努力,以美國市場為例,柯達雖藉由釋單台廠代工製造,推出低價數位相機,在2004年成功擊退強敵SONY,以近22%的市佔率成為美國數位相機第一品牌,但以全美市場來看,日系品牌總和仍高於美國數位相機市場超過6成的比例。

 2005年台灣數位相機市場上看100萬台,但根據GFK在台調查指出,日系品牌在台灣佔據將近9成的市場,其中SONY強大的品牌形象,贏得消費者的青睞,取得壓倒性的領先。根據通路業者的估計,SONY數位相機在台的市佔超過3成,而尼康和佳能則在12∼15%之間,兩家品牌因新機種的推出,在市佔率上互有上下,台灣市場前3大品牌就佔了6成的市場。

 台系品牌由於受限於光學關鍵零組件仍掌握在日系廠商手中,因此在光學技術和影像品質上仍有待提升,除了以低價積極切入市場外,近年來也欲積極與日系廠商合作,包括明基(BenQ)採用Pentax鏡頭、普立爾也以日系代工大廠之姿發展自有品牌,不過在日廠視影像關鍵技術為鎮國之寶的情勢下,台廠在關鍵零組件的取得,仍得受制於日廠。

 市場殺價競爭成常態 台二線廠紛求轉型

 由於市場逐漸飽和,業者為了搶攻市佔率,殺價競爭成為市場常態,每當有新機種上市或大型展覽,為了避免庫存升高、跌價損失過重,各家廠商無不卯足勁在價格和贈品戰上廝殺,光是2005年7月前後舉辦的多媒體和電腦應用展,就連續降價2次,每次降價幅度達10∼20%,500萬畫素以下機種,幾乎都是以半買半送等值贈品的方式出清。

 台灣數位相機市場雖因低價競爭,創造消費者強力需求,但也使得沒有製造技術和規模成本的二線品牌,因無法負擔低毛利和一線品牌降價的擠壓,2004年已上演一波淘汰賽,即使2005年仍持續進行中。

 因此許多數位相機廠商逐漸轉往數位攝影機(DV)發展,其中台系品牌包括微米(Digilife)、德之傑(DXG)、十全(KOKA)、普立爾(Premier)、全友(Microtek)、超軟(Digimaster)、無敵(Besta)和以外銷為主天瀚(AIPTEK)等。

 由於價格大部分在新台幣1萬元以下,與1萬∼3萬元高單價的日系品牌區隔,並強調結合數位攝影、數位照相、MP3播放和數位錄音等多功能合一,以CMOS非變焦鏡頭為主,訴求低單價、多功能,企圖吸引年輕族群消費者的目光。

 換機需求為下波成長動力 199美元機種成主流

 相較於2000∼2005年全球數位相機市場主要成長動力來自於新購機市場,隨著市場逐漸趨於飽和,汰換機可望取而代之,成為另一波成長動力來源,根據業者與市調單位調查統計來看,全球3大主要DSC需求市場包括日本、歐洲與北美,2005年市場普及率均超過5成,其中以日本地區普及率最高達60%,北美也有56%水準,歐洲地區普及率達52%。

 雖然3大地區普及率仍有向上提升空間,預估2008年日本普及可達65%,北美進一步提升至68%,成為全球DSC普及率最高地區,歐洲可望達66%,不過,就各地消費分析來看,汰換機市場將取代新購機,成為下一個DSC高度成長主要動力來源。

 以新購機與汰換機比例來看,2003年新購機佔整體比例87.7%,汰換機僅佔12.3%,不過,2005年兩者比例拉近至58.6%、41.4%,顯示出汰換機市場呈現高度成長,預估到2008年新購機僅佔14.4%,汰換機佔市場比例提升至85.6%。

 隨DSC產品邁向成熟,市場主流將朝2個方向發展,其中之一就是高單價的DSLR市場,未來日系廠將固守此一市場,除耕耘已久的佳能、尼康紛紛推出新機力拱市場外,包括Pentax、SONY、Konica Minolta等,紛紛宣示進入此一市場。

 至於DSC部分,隨著市場趨於成熟,產品單價也將不斷向下滑落,目前市場主流價位約落於249∼299美元,隨著越來越多品牌推出低價機種搶市,199美元所佔比例將可望逐年提升。

 薄型化DSC風行 容量、解析度往上提升

 雖然目前市面上輕薄短小DSC機身厚度已可壓低至30mm以下(業界稱Compact),不過,DSC仍將持續朝更輕薄短小設計趨勢演進,薄型機種(Slim)可望壓低至20∼25mm,超薄機型(Ultra Slim)機身將小於20mm,為符合此一設計潮流,光學鏡頭設計也是一大挑戰,Compact將壓低至20∼25mm、薄型機種15∼20mm,超薄機種必須達到小於15mm的設計要求。

 由於數位相機在500萬畫素成為市場主流後,對一般消費者使用而言已經相當足夠,畫素不再成為吸引數位相機首購族首選的考慮因素,為了刺激換機需求,薄型數位相機(Slim DSC)成為廠商主力推銷機種。

 其中為了增加薄型機種使用功能的附加價值,Panasonic加入高倍光學變焦鏡頭才有的防手震功能;尼康的S系列提出臉部優先自動對焦,避免對焦失敗;卡西歐的EX系列則是強調電力持久;而SONY的T系列也成為2005年的熱銷機種。

 不過也有業者表示,由於薄型數位相機受限於體積必須輕薄,因此在光學變焦倍數上不能太高,以減少鏡頭厚度,另外,CCD影像感測器則以1/2.5吋以下甚至更小,以便搭光學鏡頭,因此在畫素上有所犧牲,再加上容易受晃動的影響,因此在換機市場飽合後,暫時不會有大幅度的成長。

 2004年前消費者選購的數位相機,解析度大多停留在200∼500萬畫素,不過,從2005年開始,市場主流解析度向600∼800萬畫素邁進,光是解析度提升,還不足構成消費者換購意願,其他功能顯著提升才是重點。

 2004年前數位相機TFT面板尺寸多停留在1.5∼1.8吋,不過,從2005年開始,2吋面板已經是基本要求,未來2.2∼2.8吋面板採用比例將大大提升,此外,在消費者關切的電池續航力部分,2004年前機種大致約可拍攝100張照片,不過,從各家業者致力於省電模組開發,有效利用低耗能元件,加上電池續航力不斷提升,2005年開始量產DSC,均可拍攝150∼200張照片。

 此外,在動態影片拍攝部分,2004年前市面所銷售的數位相機影片壓縮格式多採MPEG2格式,影片視訊解析度不外乎是320×240、640×480,動態影片檔案有過大的現象,不過,新一代的DSC多採用MPEG4的壓縮格式,有效改善檔案偏大疑慮,因此,未來DSC在規格功能大幅提昇,零售價壓低至149∼199美元的情況下,將有助於刺激出汰換機市場需求。

 DSLR成另一關鍵戰場

 另外,單眼數位相機(DSLR)由於毛利較高,也成為下一波兵家必爭之地,尼康與佳能在全球DSLR市場的市佔率合計達80%以上,預估尼康和佳能2005年DSLR出貨將各為160萬和180萬台,較前1年成長50%和38%,全球DSLR市場預計從2005年380萬台,成長至2007年的700萬台。

 看好單眼數位相機市場,松下電器(Matsushita Electric)也在2005年初宣佈與Olympus共同研發DSLR,而SONY由於投入單眼數位相機的研發時程較晚,為了挽回劣勢,在2005年7月宣佈與Konica Minolta共同合作開發,並同樣預計將在2006年初發表,但DSLR消費市場具有高品牌忠誠度的特性,新進入競爭者能否殺出一條血路,仍待後續觀察。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前一個主題 | 下一個主題 | 頁首

無發表權
 

回首頁 | 新聞區 | 討論區 | 電子相簿 | 投票 | 網站連結 | 夥伴網站 | 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