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無發表權 |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 前一個主題 | 下一個主題 | 頁尾 |
發表者 | 討論內容 |
---|---|
davidc | 發表時間: 2009-12-06 01:47 |
Just can't stay away ![]() ![]() 註冊日: 2005-03-05 來自: 發表數: 168
|
[66306]
Re: [090620] ASAHI Camera五月號特集: 階調感探討 引文:
如果 動態範圍和寬容度基本上可以視作同義詞. 意義上是相似的 正片的寬容度比較小. 如果同一場景. 寬容度比較小的結果就是影像的對比比較高 不就是 正片的動態範圍比較小. 如果同一場景. 動態範圍比較小的結果就是影像的對比比較高。 以上說法有問題 正片的動態範圍會比(負片及數位影像)大,表現很高的對比及色彩。 動態範圍和寬容度有不同定義,意義上是不同的。 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在攝影使用上,是影像亮部與暗部最大的表現,可以看成最大對比。 拍照時要兼顧最亮部與最暗部細節,例如天空是最亮部,主體是暗部。 如果動態範圍太小就很難兼顧天空(最亮部)與主體(最暗部)細節。 寬容度在相機上,是影像正常表現細節時可容許範圍,例如曝光時 +1 +2 EV EV值超過正常值繼續增加,亮部影像細節會損失。 偏離正常曝光量,影像細節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這是寬容度。例如 拍照時不管使用何種測光模式所選取的曝光值,因為有現場環境各種因素,會過曝或不足,這時候寬容度大相對比較容易有正常影像,不會細節、層次過大損失 ...),這就表示曝光值在寬容度內。 富士是著名底片生產商,super ccd 也是參考底片的優點設計。例如2種感度感光粒子對動態範圍和寬容度都有幫助。 銀鹽感光粒子是隨機分佈,super ccd 像素用蜂巢式排列不同於一般的垂直水平設計。 |
文包 | 發表時間: 2009-12-06 02:10 |
版主 ![]() ![]() 註冊日: 2005-01-05 來自: 綠葉數位影像 發表數: 1275
|
[66307]
Re: [090620] ASAHI Camera五月號特集: 階調感探討 引文:
正片的動態範圍大? 就算要這樣講. 也是指正片本身最小濃度(透明)和最大濃度(全黑)之間的範圍很大 正片上面所紀錄的影像是另外一回事. 我們討論CCD或底片的動態範圍當然是講影像本身. 而不是講載體媒材 影像本身的動態範圍. 官方DATA裡的特性曲線就已經告訴大家答案 正片如RVP. 扣去肩趾部. 理想值就是五格 那種"寬容度=可允許的曝光誤差範圍"這種以訛傳訛的事情就不用再強調了 如果彩色負片的寬容度(動態範圍?)可以到六格 那面對3EV的場景我寬容度剩三格? 面對5EV的場景我寬容度剩一格? 這種定義沒有實質意義 你實際上還是得記住底片的動態範圍=寬容度 如果照這種說法. 彩色負片寬容度有六格的話. 請你under六格拍攝看看上面生不生的出東西. |
davidc | 發表時間: 2009-12-06 03:12 |
Just can't stay away ![]() ![]() 註冊日: 2005-03-05 來自: 發表數: 168
|
[66308]
Re: [090620] ASAHI Camera五月號特集: 階調感探討 這是名詞定義差異問題,
數位的叫動態範圍. 底片則是叫寬容度. if 動態範圍 = 寬容度 then 正片的寬容度比較小,不就是等同正片的動態範圍比較小 正片的動態範圍是較大?或較小? ![]() 或 數位的叫動態範圍. 底片的也叫動態範圍. 寬容度另作解釋 動態範圍 不等= 寬容度 |
文包 | 發表時間: 2009-12-06 11:32 |
版主 ![]() ![]() 註冊日: 2005-01-05 來自: 綠葉數位影像 發表數: 1275
|
[66320]
Re: [090620] ASAHI Camera五月號特集: 階調感探討 引文:
....如果要說正片的動態範圍或寬容度"比較大". 那一定是指正片本身濃度而言 因為正片D值(濃度/密度. 看怎麼稱呼都行). 最小幾乎接近0. 最大則接近4 DMAX可以接近4 這是很高的濃度值. 能達到的媒材不多 動態範圍和寬容度這兩個名詞的來源原理不同. 底片寬容度是從濃度值來 數位動態範圍則由噪訊比而來 對研究者而言兩者不同. 但對攝影者而言 兩者實際意義是相同的. 日本camera上面我也看過有人混著用 而在ASAHI camera這篇文章裡面. 兩者就畫在同一座標裡面來比較 橫軸都是EV值 只有縱軸單位不同 (它有特別提到使用單位不同. 但採相近意義來比較) - |
loom | 發表時間: 2009-12-06 11:57 |
Home away from home ![]() ![]() 註冊日: 2007-07-24 來自: Cambridge, MA 發表數: 666
|
[66321]
Re: [090620] ASAHI Camera五月號特集: 階調感探討 引文:
感謝文包兄還有davidc兄的解說 我之前一直不了解的便是 現在一般的說法似乎是 "寬容度"("動態範圍"?) 數位>=彩色負片>正片 但實際上而言 卻是正片拍起來的對比最強最亮眼 這是說 比如說在同樣4EV的環境底下 正片能表現出最強的對比嗎? 話說回來 以前在掃描正片的時候 有的時候還是得用類似HDR的方式 用不同的exposure下去掃再拼回去 才能還原正片的高反差 這是指scanner的"動態範圍"其實小於正片 ![]() |
文包 | 發表時間: 2009-12-06 12:07 |
版主 ![]() ![]() 註冊日: 2005-01-05 來自: 綠葉數位影像 發表數: 1275
|
[66322]
Re: [090620] ASAHI Camera五月號特集: 階調感探討 引文:
動態範圍高的話. 假設可以涵蓋6EV好了 今天碰到一個明暗差3EV的場景 這場景最亮的部分. 便不會抵達RAW的最亮部. 最暗的部分也一樣. 不會抵達RAW的最暗部 所以結果就是白不夠白 黑不夠黑. 最初的對比會比較差 這需要後製調整它 而如果是正片. 假設實際寬容度有4EV 碰到這個3EV的場景 在準確曝光的前提下. 亮部+1.5EV接近最亮. 暗部-1.5EV接近最暗 那最初影像的對比就會比較好 至於scanner的問題. 主要關鍵在於底片高濃度的部分(例如正片的暗部). scanner有沒有辦法穿透過去讀到資訊? 如果過不去就過不去了. 這是硬體極限. 怎麼調參數也沒辦法 以目前的掃描器. 多半要高階的商用掃描器(滾筒/鼓式/平台都有). DMAX才有辦法真正到達或超過正片的DMAX(約4) - |
loom | 發表時間: 2009-12-06 12:54 |
Home away from home ![]() ![]() 註冊日: 2007-07-24 來自: Cambridge, MA 發表數: 666
|
[66323]
Re: [090620] ASAHI Camera五月號特集: 階調感探討 引文:
這個很有道理 只是說正片在這個3EV的場景 裡面有的"層次",很有可能勝於sensor所記錄下來的層次 往往用後製來拉廣曲線(把最暗調到零,最亮調到4096) 所得到的是許多的斷層 這可能也是為什麼會有許多人覺得,雖然底片的"寬容度"比較低 可是層次還是比較豐富吧? 這樣說來 "層次"跟"寬容度"/"動態範圍",並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 嗯,同樣的道理 我們在用顯微鏡掃描的時候 也是要依據sample的明亮度 來調整0以及4096的數值 這樣才會有最多的階層 ![]() 另外提到掃描的問題 正片由於片基厚 的確很有可能光穿不過去 相較之下負片好掃很多 |
文包 | 發表時間: 2009-12-06 19:24 |
版主 ![]() ![]() 註冊日: 2005-01-05 來自: 綠葉數位影像 發表數: 1275
|
[66328]
Re: [090620] ASAHI Camera五月號特集: 階調感探討 恩. 動態範圍與階調過渡表現確實關聯不大
比較有關聯的是位元深度 動態範圍就像是樓層高度. 位元深度則是樓層之間樓梯的數量 |
« 1 2 (3) |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 前一個主題 | 下一個主題 | 頁首 |
無發表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