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區塊
帳號:

密碼:

自動登入 (請勿在公用電腦上登入時選擇「自動登入」選項,以防個人資料外洩。)

遺失密碼嗎?

何不馬上註冊!
# 主選單區塊
# 誰在線上區塊
 會員: 0
 訪客: 80

# 搜尋區塊
center   討論區主頁 » Four Thirds System and Olympus SLR » Erwins對E-1的Review無發表權

全部展開 前一個主題 | 下一個主題
發表者 討論內容
ddcat
發表時間: 2005-06-21 13:07
Home away from home
註冊日: 2005-02-16
來自: HsinChu, Taiwan
發表數: 750
[3088] Re: Erwins對E-1的Review
奉上中文版如下,
尚有少數單字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請對攝影器材較有研究的前輩幫忙下註解吧。

---------------------------------
簡介
讓我們回顧一下20世紀初的攝影界,當時O. Barnack正打算設計一個全新的攝影工具,如我們所知的,萊卡相機打破了所有當時存在於攝影界的定律,當時相機跟負片都非常大、製作工藝相當粗糙、透鏡的光學品質只是堪用的等級,造就的是接觸式的印刷而不需要作放大;相對的,萊卡相機非常精巧,擁有細緻的工藝技術、使用新設計的鏡頭、專為較小片幅的負片所設計,故後續需要透過放大來達到適當的印刷尺寸,剛開始沒有人相信這樣的「玩具」會造成如此大的衝擊。
具備全新概念的萊卡相機創造了自有的技術,而該技術也很快地幫助萊卡的進步。
萊卡的技術主導了攝影界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35mm的片幅也成為品質和時尚的標竿,當然,更大的片幅仍在某些利基市場生存,在色調的再現性與細節的豐富程度方面提供絕佳的選擇。

Olympus OM系統
當SLR系統在1970年代蓬勃發展之時,Olympus的設計者創造了OM SLR系統,其目標是想要在SLR的領域,推出能與Leica M-system相匹敵的品質跟尺寸,一開始他們將他們的相機取名為M1,但Leitz抗議說這個名字跟M系列太相似了,取而代之的是OM、也就是Olympus之M系統的誕生,該公司生產了一系列的經典相機,最後一台是OM4,還伴隨著一系列質素絕佳的鏡頭群。Geoffrey Crawley,這位獲有BJP fame的名人,為了驗證使用者的高評價是否有其根據,特別測試了Zuiko 1.8/50mm這顆鏡頭,也承認Olympus的鏡頭確實很精巧且畫質絕佳,不過儘管OM系列吸引了專業用戶的注意力,它卻從未像Nikon或Canon那樣被普遍使用。
Olympus跟Leitz的公司一樣,都狂熱地追求工藝技術的品質和光學素質,巧合的是兩家公司也都曾投入顯微鏡與其他科學器材的製造。

Olympus E-1 system
隨著使用固態元件來記錄影像的趨勢逐漸凌駕銀鹽時,Olympus看到了一個往未知領域邁進並建立先機的機會,這是它在銀鹽的世界裡未能達到的目標,Olympus因為一連串宣告底片已死的廣告而出名。採取和Barnack的原型相機類似的過程,Olympus的設計者跟工程師開始著手描繪並創造一個新的系統,焦點放在更小的感測器尺寸,同時需要更細緻的鏡頭設計來發揮較小之感測器的影像品質,一個5MP的晶片被選擇來跟35mm片幅的規格競爭,回顧一下當時Barnack與Berek的設計,他們認為在24 x 36 mm的負片尺寸裡只要放入1 MP就足以跟更大尺寸的傳統負片相競爭了。
E-system的鏡頭無疑地是非常傑出的,對於60 lp/mm的line pair而言,MTF圖展現超過70%的對比度轉移,這已大幅超越現行的Leica鏡頭在同一焦長所能表現的能力。
然而(就我的觀點),Olympus太過強調telecentric?的鏡頭設計,其鏡頭群中是有一些telecentricity?,但是僅有這樣並無法解釋為何可以擁有高畫質,其他包括optical layout及接環的機械工藝等等也扮演重要角色,只要解釋solid optical design即可。

開展新的神話(迷思?)
每個時代都有一些神話,數位時代也不例外。
在Barnack的時代,小尺寸的負片被視為一個問題,其需要新的光學設計,現在我們也面臨相同的問題,根據某些評論家的意見,目前像素的競爭已經太過火了,5MP似乎不太夠,至少要8MP或更高才夠吧,不超過千萬畫素還無法被稱作專業相機呢,其實我們已陷入了與Barnack時代裡的那些攝影師們相同的陷阱裡,較大不會比較好!
底下是一個簡單的計算:E-1裡的Kodak CCD的每個像素尺寸是6.8微米,這個值可以清楚定義出80 lp/mm,35mm的負片有更大的面積,但是當我使用Nikon Coolscan 5000 ED去掃瞄時,我得到每英吋4000個點,恰好每個像素是6.35微米,兩者最終的解析度幾乎是相同的,只要鏡頭的解析度能夠對應,使用35mm的底片或Kodak的晶片所記錄的影像細節將會是相同的。
較大的感測器尺寸通常伴隨著較大的像素面積,解析度將因此變差(Nyquist calculation),如果我把比較低質素的鏡頭擺在較大的感測器前面,最終的影像品質也會受到影響;較大的感測器也許允許比較大的印刷尺寸,同樣的論調在傳統底片的範疇裡也常常聽到:以Hasselblad相機拍出來的負片可以放得比Leica所拍的負片更大張(相同品質下),確實如此,儘管我們都同意萊卡鏡頭的光學品質比較好。
Olympus鏡頭搭配Kodak感測器所展現的絕佳影像品質乃基於實際尺寸,比較負片領域的Leica鏡頭與感測器領域內之Olympus鏡頭的尺寸,可發現相對上Olympus鏡頭實在非常巨大!如Zuiko 2/50mm鏡頭(等效35mm的2/100mm)的長度是71mm,直徑61mm,體積為207390 mm3,而APO-Summicron-M 2/90mm的長度是78mm,直徑64mm,體積為250798 mm3,大致上兩顆鏡頭的體積是相同的,但是Kodak晶片的對角線長22mm,而35mm負片長43mm,差距達兩倍,許多鏡頭的設計者也常抱怨來自bayonet flange尺寸的限制,因為光線必須經過如此小的孔洞。
35mm片幅的鏡頭常受到接環最大尺寸的限制,全世界的光學設計者也會承認尺寸會限制住對於最佳光學品質的追求,如果我們能夠在沒有尺寸限制的情況下設計鏡頭,鏡頭畫質一定可以更好,其中一個嘗試著要擺脫尺寸限制的鏡頭系統就是Zeiss的Contarex,這個系統長期以來就是絕佳畫質的標竿。
一個具備較小感測器的系統可以提供光學設計者更多的餘裕去設計出實際尺寸較大的鏡頭,進一步提升光學品質到35mm系統的鏡頭無法達到的境界,APS片幅的提出本來是要在較小的相機內使用相對上較大的鏡頭來最佳化底片的表現,而APS片幅目前在DSLR領域中,已是最被廣泛採用的尺寸,這個尺寸讓傳統鏡頭系統使用者有相容性的優勢,因為1.3到1.6倍的焦長轉換率對於大多數使用者而言都是可以接受的,而選擇APS尺寸並不是為了較佳的影像品質。
相對於小感測器搭配細緻之鏡頭設計的組合(如Olympus的E-system),有可能一個10到12MP的DSLR搭配35mm鏡頭或APS成像圈的鏡頭,並無法獲得更佳的影像品質。
我自己針對Olympus的測試與Epson R-D1搭配傑出萊卡鏡頭的測試結論,可以證明上述的言論並非無的放矢,我仍在進行更多的測試以獲得更廣泛的瞭解。
Barnack在100年前曾面對眾多的不利條件,不知道Mr. Asakura的設計團隊能否重複Barnack的非凡事蹟?

*by Erwins originally, translated by Daniel Wang
全部展開 前一個主題 | 下一個主題

主旨: 發表者 日期
   Erwins對E-1的Review Number5 2005-06-20 22:47
     Re: Erwins對E-1的Review jerloong 2005-06-21 10:38
       Re: Erwins對E-1的Review ddcat 2005-06-21 10:46
       Re: Erwins對E-1的Review bogeyman 2005-06-21 12:25
       » Re: Erwins對E-1的Review ddcat 2005-06-21 13:07
           Re: Erwins對E-1的Review ITO 2005-06-21 13:35
             Re: Erwins對E-1的Review ddcat 2005-06-21 13:54
             Re: Erwins對E-1的Review jerloong 2005-06-21 13:57
               Re: Erwins對E-1的Review ITO 2005-06-21 14:19
                 Re: Erwins對E-1的Review collective 2005-06-21 19:12
             Re: Erwins對E-1的Review 菊草葉 2005-06-22 01:45
               Re: Erwins對E-1的Review IvanTseng 2005-06-22 16:08
                 Re: Erwins對E-1的Review 菊草葉 2005-06-22 21:48
                   Re: Erwins對E-1的Review ITO 2005-06-26 18:54
           Re: Erwins對E-1的Review 菊草葉 2005-06-22 17:41
             Re: Erwins對E-1的Review ddcat 2005-06-22 21:00
               Re: Erwins對E-1的Review 菊草葉 2005-06-22 21:43
             Re: Erwins對E-1的Review ITO 2005-07-11 19:00

無發表權
 

回首頁 | 新聞區 | 討論區 | 電子相簿 | 投票 | 網站連結 | 夥伴網站 | 文章分類